AI技術好威!Google將1939年電影《綠野仙蹤》搬上巨型球狀劇院Sphere

▲1939年拍攝電影《綠野仙蹤》將搬上位於拉斯維加斯的巨型球狀劇院Sphere

在Google NEXT'25大會活動開始的前一晚,Google說明其如何藉由Google Cloud服務、人工智慧技術,將1939年以膠捲拍攝的電影《綠野仙蹤》 (The Wizard of Oz)搬上位於拉斯維加斯的巨型球狀劇院Sphere。

而要將1939年以膠捲拍攝、採4:3顯示比例規格且解析度比現今規格低上許多的電影,透過Sphere內部高達16K解析度OLED顯示螢幕,並且符合內部具沉浸感的弧形畫面呈現效果,背後顯然不是僅用人工智慧提高影像解析度那樣簡單。

▲1939年以膠捲拍攝的電影《綠野仙蹤》如何以最合適形式在Sphere螢幕呈現,成爲相當困難挑戰

此專案結合Google Cloud與Google DeepMind技術資源,同時也與Sphere Studios、加州軟體業者Magnopus,以及華納兄弟探索 (Warner Bros. Discovery)在內業者合作。

▲結合Google Cloud與Google DeepMind技術資源,同時也與Sphere Studios、加州軟體業者Magnopus,以及華納兄弟探索 (Warner Bros. Discovery)在內業者合作

其中,爲了維持更好觀看體驗,不能僅只是將畫面提升畫質,並且放大填滿整個螢幕範圍,這樣可能會導致觀看者會有過度的視覺壓迫感,因此最好的作法是利用人工智慧在原本畫面範圍生成更多內容,讓登場人物大小能更符合自然觀看感受。

▲若只將畫面依照原本比例放大,將導致演出角色呈現視覺過於壓迫,因此必須重新調整整體畫面在Sphere螢幕呈現效果

▲另外也加入更多聲光互動效果,讓使用者能有更沉浸感受

爲了讓整體畫面呈現變得更自然、合適,Google也必須針對特定片段進行拍攝角度、角色位置等細節進行調整,以利在Sphere的巨型螢幕呈現最佳觀看畫面。例如膽小獅 (Cowardly Lion)首次登場時,鏡頭原本集中在稻草人 (The Scarecrow)與錫樵夫 (Tin Woodman)兩者之間,並且隨其切換到躲在遠處樹叢間的桃樂絲 (Dorothy)身上,Google必須將原本擁擠的畫面進一步「放大」,並且讓畫面變得更適合放在Sphere螢幕呈現。

▲另一個例子,則是將原本集中在畫面內的亨利叔叔原本所處位置改變,讓整體畫面可以更自然地在Sphere螢幕呈現

在整個製作過程中,Google利用其人工智慧生成工具Imagen、Veo,搭配Gemini人工智慧技術,在僅使用原始膠捲拍攝內容作爲素材,不添加任何新臺詞、對話或歌曲等情況下,讓1939年上映的《綠野仙蹤》能原汁原味地登上Sphere螢幕,並且搭配4D沉浸體驗提供更融入劇情的觀看感受。

▲透過將原本電影中的畫面重新整理,並且透過Imagen、Veo等工具生成更多畫面內容

製作此專案時,除了沿用既有膠捲拍攝內容,Google團隊也蒐集大量諸如拍攝劇本、製作插圖、照片、場布資料,以及配樂樂譜等,讓人工智慧能參考這些資料進行訓練,並且讓電影畫質大幅提升,同時也讓登場角色能在更寬廣場景演出,更確保能以忠於原着情況呈現。

目前此部電影將會在今年8月28日於Sphere上映,而Sphere Entertainment執行董事長暨執行長Jim Dolan更預期結合創新技術將能讓實體影院體驗變得更超乎想像,因此也預期未來將結合更多創新科技推動不同體驗感受。

▲《綠野仙蹤》將於8月28日於Sphere上映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mashdigi,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