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代理前景夯?Gartner報告示警

AI Agents市場規模預估

資服與軟體業者紛紛喊出「2025下半年迎來AI代理(AI Agent)商機」,但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卻澆了一盆冷水。Gartner的最新報告指出,至2027年底,超過4成代理型AI專案將被迫取消,原因在於成本攀升、商業價值不明或風險控管不足。

今年以來,國際AI大廠接連推出AI Agent功能,臺灣業者如精誠、意藍、倍力、宏碁資訊等亦積極佈局,預期企業下半年將逐步導入。不過,Gartner高級研究總監Anushree Verma直言,當前大多數代理型AI專案仍停留在早期實驗或概念驗證階段,企業恐低估大規模部署的實際成本與複雜性,因而無法落地。

Gartner於2025年1月針對3,412名網路研討會與會者調查,19%受訪企業表示已大力投資代理型AI,42%採保守投資,8%未投資,另有31%觀望。

Gartner警告,市場上充斥「代理清洗」(agent washing)現象。即許多廠商將AI助手、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或聊天機器人等功能,重新包裝成「代理型AI」,但真實的情況是,未具備真正的自主代理能力。估計目前上千家供應商中,僅約130家符合資格。

Verma指出,現有模型仍無法持續自主完成複雜業務目標或遵循細緻指令,多數代理型AI方案難以產生顯著投資報酬率(ROI)。有不少案例或情境,無需代理型AI即可解決。但Gartner強調,代理型AI仍是AI市場的一大飛躍,具備超越傳統自動化與數位助理的潛力,未來有望提高資源效率、推動複雜任務自動化並帶動創新。

展望未來,Gartner預測,到2028年,代理型AI在日常工作決策應用比例將由2024年的0%提升至15%以上,企業軟體應用滲透率則將從不足1%增至33%。

Gartner建議,企業在早期導入時,應聚焦能帶來明確價值與ROI的場景,優先應用於決策輔助、日常流程自動化及資訊檢索,藉此降低成本、提升品質與效率,進而實現規模化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