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闖入新聞編輯部,記者反而更忙了?
來源 | 出版進化論
過去多年裡,沒有哪個話題能像新聞行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那樣,在極短時間內引發大量研究、調查、實踐和案例分析。生成式AI在新聞業的爆發應用引發行業內的雙重焦慮:一方面,自動化工具正重塑內容生產、分發全流程,提升效率;另一方面,“AI是否會取代記者”的爭議持續升溫。因此,出版商必須團結起來,堅決支持人工智能永遠無法替代新聞報道的觀點,AI無法具備新聞報道需要的良知和智慧——它不是替代品,而是重塑行業分工的智能助手。
新聞行業應用AI的態度
如今,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新聞工作流程和新聞編輯室的角色。美聯社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基於對近70%的新聞機構工作人員的調查發現,AI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各種任務,如撰寫社交媒體帖子、時事報道、標題、翻譯、採訪轉錄、文章草稿撰寫,以及包括社交圖形和視頻在內的多媒體制作。“對新聞業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時刻,但也讓我們很難爲明年做規劃,更難預測未來10年會發生什麼。”美聯社人工智能戰略高級產品經理、該研究報告的合著者艾梅・萊因哈特(Aimee Rinehart)說。
尼克・紐曼(Nic Newman)爲路透社研究所撰寫的《2024年新聞、媒體和技術趨勢與預測》報告,是基於對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名數字領導者的抽樣調查。在調查中,新聞高管們優先考慮後端自動化任務,如轉錄和文案編輯(56%),其次是推薦系統(37%)、有人工監督的內容創作(28%)和商業應用(27%)。其他值得關注的應用包括編碼(25%)和新聞採集(22%)。
紐曼指出:“隨着時間的推移,後端自動化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兩年前我們在調查時,只有29%的人認爲這些人工智能應用非常重要。這種關注度的提高部分歸因於大型語言模型(LLMs)的出現,它們爲加快和優化新聞編輯室的日常任務提供了很多機會。”
在接受調查的幾位新聞高管看來,人工智能並非記者或新聞業本身的替代品。“在新聞編輯室中,人工智能最引人注目的應用場景是自動化編輯執行日常任務,”《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數字主管埃德・魯塞爾(Ed Roussel)表示,“我們認爲人工智能無法替代新聞報道,新聞報道仍將由記者完成。”
從採集到分發的智變與質變
日前,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新聞智庫POLIS發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創造變革:全球新聞機構如何運用人工智能》報告,報告收集了來自46個國家105個新聞機構的約120名編輯、記者、技術人員和媒體制作人的做法與看法。
在新聞採集層面,POLIS的調查結果顯示,近四分之三的新聞機構在新聞採集的兩個主要領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一是光學字符識別(OCR)、語音轉文本和文本提取;二是趨勢監測與新聞發現。
在新聞生產流程中,近90%的受訪者表示會使用人工智能來進行事實覈查、校對、趨勢分析和生成摘要等工作。一些創新應用包括內容總結、標題測試、文案編輯和轉錄、圖像生成和文章創作等。
在新聞分發過程中,據POLIS調查,約80%的受訪者已將人工智能技術整合到他們的新聞分發策略中。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新聞分發的主要目標是擴大受衆範圍並提高參與度。事實證明,新聞分發成了受人工智能影響最大的領域,20%的受訪者認可其產生的重大影響。
在將內容轉化爲適合目標受衆的過程中,值得關注的趨勢是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根據特定受衆調整新聞內容,以此提高內容的相關性和易理解性,社交新聞閱讀應用Artifact正通過人工智能以不同風格總結新聞。它能將《衛報》的一篇文章簡化改造,以適合5歲兒童閱讀,還能根據Z世代的喜好進行定製,或者將其轉化爲一系列表情符號。
此外,在搜索引擎優化(SEO)與可見度層面,對於數字內容而言,尤其是對新聞機構來說,關鍵在於提升其在搜索結果中的可見度。在這種情況下,人工智能驅動的SEO工具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幫助新聞機構識別搜索量高的關鍵詞,並瞭解受衆的興趣。Ubersuggest能提供有關熱門搜索詞的見解,而Google Discover和CrowdTangle則分別追蹤熱門新聞故事和表現突出的社交媒體帖子。這些信息使得新聞編輯室能夠利用那些被頻繁搜索的關鍵詞來創作引起公衆好奇心共鳴的新聞報道,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報道的可見度和受衆覆蓋面。
在廣播傳播形式上,報紙正在以音頻形式提供新聞摘要和報道。引領這一趨勢的是挪威《晚郵報》,該報紙爲了照顧兒童和視障讀者,將大部分文章都製作成了音頻形式。斯洛伐克的《快報電臺》以及英格蘭西部的兩家電臺,正在嘗試使用合成語音來進行夜班時段的報道以及整點新聞簡報。
電視報道領域,更領先的是NewsGPT,這是一項實驗性的24小時電視服務,是全球首個由人智能生成新聞報道的平臺。其中所有的新聞報道和所有的主持人都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沒有任何人爲干預。有一個小小的免責聲明稱,其內容可能包含不準確的信息或意外的輸出。NewsGPT可以通過YouTube觀看,它標榜自己提供的新聞“沒有人類的偏見”。此外,自然語言處理(NLP)應用程序還可輔助進行事實性結果的核查。
從工具應用到生態轉型的戰略重構
各大出版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開展了大量實踐,幾乎涵蓋了新聞製作的所有方面以及廣告等其他業務領域,這也標誌着人工智能在新聞機構中的應用正從輔助生產工具走向生態改革。
內容生成與流程優化。2月下旬,挪威第二大媒體集團艾美迪亞(Amedia)推出了其開創性項目:人工智能沙盒。該人工智能沙盒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讓記者將人工智能用作助手,使記者們能夠將更多時間用於社區互動以及報道重要的本地新聞,進而提升地方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該沙盒開發成本較低,艾美迪亞總監馬庫斯·拉斯克·延森(Markus Rask Jensen)指出:“這個項目的核心開發工作大概需要一到兩個人花費一個月的時間來完成,甚至不需要他們全職投入。”這一案例爲中小型新聞機構提供了可複製的模式。
美國財經媒體Semafor與微軟將ChatGPT融入新聞報道,該項目推出了名爲“信號”(Signals)的新聞推送服務,該計劃旨在每天發佈一系列文章,重點關注突發新聞和分析評論。利用人工智能,從多個國際新聞來源快速收集有關突發事件的報道,並藉助翻譯工具克服語言障礙,納入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觀點,同時記者會加入自己對事件背景的解讀和總結,從而創作出更有深度和細節的報道。
美國報業集團Newsquest開發了一款內部工具,能夠基於可靠信息起草新聞報道。記者可以將新聞稿或消息來源的引述等收集到的信息輸入其中,基於此,生成式人工智能會創作出一篇新聞報道,供記者審閱。
《鏡報》《每日快報》和《利物浦回聲報》的發行商睿知(Reach)推出了一款名爲“谷騰機器人”(Gutenbot)的人工智能工具,以幫助記者快速改寫其網絡內其他網站的新聞報道。“谷騰機器人”通過使用同義詞替換或重新措辭、調整段落等方式,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前提下生成文章的新版本。
效率提升與多模態處理。新加坡新傳媒集團(Mediacorp)推出了“人工智能天氣預報”軟件,該軟件能夠分析數據生成天氣預報視頻片段。在這項技術取得進步之前,製作11個不同語言版本的每日天氣預報視頻片段需要3個製作團隊共同努力,人工智能的應用極大簡化了工作流程。《時代》週刊2023年6月1日取消了其數字付費牆,向所有人開放了一個世紀以來約2億字的新聞內容。該公司正利用人工智能開啓檔案挖掘與知識激活的新旅程,從精心挑選的檔案文章中生成知識問答,用戶只需點擊文章原始發行日期旁的標題,即可直接跳轉至生成每份問答所依據的原文報道。
受衆服務與互動創新。《舊金山紀事報》的Chowbot將人工智能與美食新聞相結合,以幫助讀者在整個灣區找到推薦的餐廳和特色菜品。該報社向讀者保證,Chowbot是值得信賴的,雖然推薦內容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但該機器人推薦的每家餐廳都經過了審覈,並且都由《舊金山紀事報》的工作人員親自探訪過。《巴爾的摩時報》創建了一組具有包容性的虛擬形象和語音,讓其受衆能夠從多種不同的“角色”中進行選擇,旨在提供能引起不同受衆羣體共鳴的選擇。該報副主編帕里斯·布朗(Paris Brown)解釋道:“你可以選擇任何你想讓其爲你朗讀故事的人。”
商業化與廣告創新。《紐約時報》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爲廣告活動的內容預測出最爲有效的投放位置,並對廣告信息進行定製,使其能夠無縫融入編輯環境中。通過這種方式,該公司得以實現前所未有的精準度鎖定特定的小衆受衆羣體。出版了《科隆城市報》等報刊的德國KSTA傳媒公司首席執行官托馬斯·舒爾茨-霍姆貝格(Kölner Stadt-Anzeiger)表示,目前該公司正在將人工智能應用於專題頁面、分類、情境廣告以及個性化定製等方面。由人工智能來策劃網站80%的內容,以確保用戶儘可能長時間地瀏覽網站,而人類編輯則負責策劃剩下20%的內容——即當天最重要的頭條新聞。舒爾茨-霍姆貝格表示,這一舉措使網站的總頁面瀏覽量提升了6%。
調查新聞與公共監督。菲律賓記者傑馬克·托爾迪西拉(Jaemark Tordecilla)開發了一款名爲“審計委員會追蹤助手”(COA Beat Assistant)的定製化GPT,自動提取審計報告中的異常數據,將人工梳理時間減少80%,爲資源有限的中小型媒體提供低成本監督工具,推動基層調查性報道。
倫理框架與頂層設計。《華盛頓郵報》已成立了一個人工智能特別工作組,負責確定公司在提升人工智能能力方面的戰略方向和優先事項。同時組建了一個小規模的全職團隊,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計劃,並促進跨部門合作。梅迪亞惠斯(比利時)首席執行官格特·伊塞巴爾特(Gert Ysebaert)表示,人工智能具有“決定新聞機構成敗”的潛力。梅迪亞惠斯制定了一個包含7項原則的人工智能框架,內容涉及如何以“合乎道德且負責任的方式”在新聞採編中使用這項技術,以及如何“增強新聞報道能力,而非取代新聞工作”。路透社爲其記者制定了在使用人工智能時需遵循的4項原則,即擁抱新技術、人工審覈內容、向用戶全面公開披露、時刻警惕真實性,以確保他們能有效地運用這項技術,同時保持路透社作爲“全球最值得信賴的新聞機構”的地位。
人工智能在新聞領域所帶來的生產力提升並非一蹴而就,而其給新聞業帶來的益處是逐步顯現的。紐曼預測,人工智能悲觀主義者和人工智能加速主義者之間的爭論將繼續下去,儘管由於各國政府難以理解和管控這項技術,加速主義者在今年仍將佔據主導地位。如果說2023年是人們逐漸接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一年,那麼今年則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各種方式進入全球新聞機構的一年。這波浪潮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