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挑刺”的大國工程“質量衛士”

來源:科技日報

【新春走基層·致敬奮鬥者】

清晨,宜昌的天剛矇矇亮,山間的霧氣還未消散。六點半的鬧鐘一響,中鐵三局引江補漢項目土建2標質量管理部部長張森準時起牀。

“張森!”“到!”七點半全體點名後,張森戴上安全帽,拿上記錄本,走進六號平洞。

引江補漢工程從長江三峽庫區引水入漢江,是南水北調中線後續水源工程,建成後可以大幅提升中線一期工程的供水能力和供水保證率。張森所在的2標工程六號平洞屬於檢修交通洞,採用TBM法施工,洞口位於霧渡河鎮秀家河附近,長3800多米,最大埋深660米。

質量監管是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引江補漢工程關係千家萬戶,對質量與安全的把控更是絲毫不能懈怠。在施工現場,質量監督人員乾的是“挑刺”活兒,扮的是“黑臉包公”。

張森今年三十出頭,剛畢業沒幾年,還沒成家,一張白淨的圓臉,說起話來滿是和氣。記者近日來到工程現場見到張森時,不由得想:這樣一個年輕人能把“黑臉”唱好嗎?

沿着洞口往裡進,張森的眼睛不停地看看這裡、瞅瞅那裡,仔細觀察着每一處施工細節。走着走着,在隧洞壁的一處混凝土施工縫附近,張森停下了腳步,他伸手摸了摸施工縫後湊近仔細觀察,發現兩板混凝土表面沒有在同一平面上,反而是像臺階一樣錯開了。

“我們管這種現象叫‘錯臺’,這是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的常見問題,通常是因爲澆築速度過快或安裝不牢等原因造成的。”張森告訴記者。

張森馬上找來了現場工班長了解情況,又去詢問現場技術員和質檢員:“是上次驗收時就發現不合適,還是工人後續操作的問題?”他逐個驗證可能的原因,幫助施工人員找準問題所在——“這是模板安裝不牢固造成的,需要工人師傅再進行打磨裝修處理。”張森說。

確定好解決方案,交代了後續施工注意事項後,張森依舊有些不放心。爲了再上一道保險,他叮囑現場施工負責人:“有一處施工縫發生了錯臺,這裡您得多關注一些。”

“後面我得重點檢查這裡,也看看其他地方有沒有類似細節問題。”張森告訴記者,一天下來,他和同事要在隧洞裡待大半天,整理材料的工作通常是晚上回辦公室加班加點,“質量監督工作不能總在辦公室裡坐着,我們去現場才能發現問題。”

張盛傑是中鐵三局引江補漢項目土建2標第一隧道大機作業工程隊技術負責人,主要負責隧洞施工技術管理工作,張森經常與他對接。幾天前,張森剛剛與他溝通了施工過程中的鋼筋保護問題。“在張森部長提出問題時,我們內心感受是複雜的。一方面感到壓力,質量監督工作本就要求嚴格,他提出的問題往往直擊關鍵點;另一方面,我們也感到踏實、安心,他的專業和嚴謹能夠幫助我們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避免出現更大的失誤。”張盛傑說。

除了第三方監督,施工團隊還會組織班組間的互相學習、取經,多管齊下,確保施工質量。

記者瞭解到,目前,六號平洞中,我國自主研製的直徑最大、功能最齊全的雙護盾硬巖掘進機“江漢平安號”TBM已投用,每月能夠向前掘進260米左右,計劃於2030年初完成掘進任務。春節期間,“江漢平安號”這隻鋼鐵穿山甲也沒有停下掘進的腳步,多名值守人員爲它“保駕護航”。

張森也在值守名單當中。之前,他有過兩次工地過年的經歷,但這次對他尤爲特別。“從小聽老師講南水北調、三峽工程,沒想到自己也有機會參與其中,成爲國家大型工程的建設者,我心裡特別自豪。”張森說。(本報記者 吳葉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