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長跑也可以維持新鮮感!心理學家證明:能從熟悉中不斷髮生
▲婚姻不一定是愛情的墳墓,心理學和哲學家證實,長年相處的伴侶也可以持續有新鮮感。(圖/CFP)
文/大石繁宏譯者/陳正芬摘自/時報出版《內在富裕》
人在熟悉的事物中是否也能發現豐富性。索倫.齊克果在1843年的著作《非此即彼》,是探討安定與不安定、無聊和興奮、長期和短期、理性和激情、計劃和隨興之間的衝突。
如前面摘要的,這本書將作者A(假設是年輕男性)和作者B(假設是退休法官)並列,A提倡富於美學的人生,或者說是美與冒險的人生,B則提倡承諾的人生。
目前爲止我主張擁抱A的優先順位,也就是新奇、激情、隨興、順其自然。透過嘗試生活中的新事物不斷學習成長。但是,這是通往心理豐富人生的唯一路徑嗎?是否也可能從B的角度,透過深挖一個人或一件事物,從中獲得心理豐富性?
有些人生最豐富的經驗,是在熟悉的人、物或地方有新的發現,我在1991年認識妻子,1999年結婚。我在婚前跟她交往了很久,即使如此,她有很多事是到我們結婚後我才知道,例如我們把房子的牆壁留白了好幾年,我終於想在起居室的牆上掛幾幅畫,當時大約是2010年,距離我第一次遇到她將近20年,我問:「我應該買什麼畫?」妻子回答:「我會畫。」「什麼?」我不曉得她會畫畫。哇!她竟然會畫畫耶!她畫了很多畫,現在我們家的牆壁因爲她的作品而生色不少。
我的妻子是個友善但容易焦慮的人,她常常擔心生活中的事可能出錯;她也是個一絲不苟的人,做每件事都很有方法,而且很慢。她有時會花超過半小時寫一封簡短的回覆電郵,她就是那樣的人,所以我預期她的畫色調會偏暗,而且要很久才畫得完,結果我很驚訝地看到她把梨子畫成粉紅色,天空是藍色,用柔和的淡彩創造出蒙德里安(Mondrian)風格的油畫,而且一切都非常非常地快速。
她的畫充滿幸福的氣氛,下筆明快,不拖泥帶水。在她的內心深處她是個非常幸福的人,但是如果我從沒有想要一幅畫掛在我們家的起居室牆上,我或許永遠不會發現妻子性格的這一面,與她在一起20年,發掘了以前不知道的事,豐富了我們雙方。有些事只能在認識一個人很久之後才能得知。
在《非此即彼》中的「B」主張,新奇、激情、即興甚至冒險感能使婚姻長久,他表示「對我而言,這是不斷回到我們初次愛上對方的時候⋯⋯這種回春⋯⋯不僅是悲傷的回眸一瞥,或者對一次經驗如詩般的記憶⋯⋯這是一種行動。」那麼,什麼是行動?答案是內部的行動或反省,包括對上帝感恩。
「這樣的感恩,就像所有祈禱文,結合了行動的元素,不是外在而是內在的意義,在這個情境下是想要抓住初次相戀的時刻。」根據B的說法,宗教情境中的感恩省思,幫助你保留住對伴侶的愛意。
是否有任何證據,證明B有關持續回到初次愛上對方的主張?弗蘭克.芬查姆(Frank Fincham)和他的同僚們針對戀愛關係中的祈禱做過研究。在一次研究中,他們找來目前只和一人談過戀愛的人作爲參與者,其中一組被隨機分配到祈禱的條件,在這個條件下,他們被要求每天至少一次爲伴侶的福祉祈禱,總共四周。
另一組人只被要求每天花點時間思考自己當天做過什麼。四個星期過去,他們全都要回報是否有不忠於對方的行爲,以及對彼此關係的滿意程度。相較控制組,被隨機分派祈禱的參與者,比較不會做出不忠於對方的事,此外分配到祈禱的那組參與者,也覺得他們的戀愛關係更神聖不可侵犯。
在《非此即彼》中,B也主張歷史的元素,或者說共同經驗的記憶,是婚姻之愛所擁有但初戀所缺乏的。「婚姻之愛作爲一種同化的過程,明顯可窺見其歷史本質,它嘗試它所體驗的,將體驗迴歸自身⋯⋯愛在這過程中萌發,經過測試與淨化,並且使經驗成爲彼此共有。」
愛侶經常跟彼此述說相同的故事,例如妻子和我經常講述一個萬聖節故事,那是關於我們的大兒子三歲時打扮成「湯瑪士小火車」(Thomas the Tank Engine)的樣子,妻子製作湯瑪士的服裝,用厚紙板做成火車,裝飾着藍色毛氈布料和黃色跟紅色的緞帶,我負責製作煙囪形狀的帽子。他看起來超級可愛。我們帶他去參加維大校區的大型萬聖節不給糖就搗蛋活動,是個有趣的經驗,直到我們的兒子出了點小意外——細節就不詳述了。
在《非此即彼》中,B談到夥伴關係的培養,婚姻之愛不光是激情和悸動,也是共同擁有逆境的記憶,夥伴關係是從一段時間當中,不斷重複的共同經驗形成。
擁有孩子將愛侶連結在一起,從撫養孩子當中學習新的事物。B說:「生命的完整在孩子身上重演,唯有那時候,人才會對自己的人生有些瞭解。」當孩子上小學,你會從家長的角度重溫小學歲月,當他們上中學,你將重新體驗在中學的日子,並且注意到你和孩子經驗的類似與相異點。
B使用音樂的詩意再現作爲婚姻之愛的比喻:「在音樂中,均等的節奏可能蘊含極大的美感和強大的影響力」——即使是單調的。也就是說,婚姻之愛可能令人感到單調乏味,但單調就像是均等的節拍,只要演奏得當,就能製造出美感和強大的效果。
根據齊克果筆下的B,婚姻之愛可以像是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的《波麗露》(Bolero)和飛利普.葛拉斯(Philip Glass)的《變形記》(Metamorphosis),表面上非常單調,深處卻豐富優美。
如何讓火不滅?
如齊克果的B所說的,婚姻的單調可以是美的,但是多數人就像A,可能是無趣的。除了禱告以外,如何爲長久的感情關係注入新的活水?阿瑟.亞倫(Art Aron)及同僚進行一項有名的關係實驗,幫助我們回答以上問題。
在這項實驗中,正在交往和已婚的愛侶被隨機分配到兩種條件之一;被分配到「激發新鮮感」任務的人,要在幾片健身房的地墊上來回移動(距離大約30英尺),而且雙手雙膝必須保持着地,之後穿過一片捲成大約3尺高的地墊回到起點。
此外,他們被要求全程攜帶一顆枕頭,不能用手、手臂或牙齒,甚至要保持這種狀態通過障礙物。他們被要求在1分鐘內做3次。至於控制組的愛侶,只要將球輪流滾給彼此。
一如亞倫預測的,完成「激發新鮮感」的愛侶,相較完成無趣任務的愛侶,前者表示關係品質顯著較高,接着研究人員將這些發現,複製在63對已婚愛侶的新樣本,在一項最後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活動前後增加兩個討論的任務,相較處在無趣條件下的愛侶,激發新鮮感任務條件的愛侶不僅表示關係品質較高,在稍後的討論中也展現更多充滿愛意的肢體語言。
亞倫及其同僚發現,從事新鮮和具挑戰性的活動能夠重燃愛意,甚至重燃激情。在另一系列的研究中,他們也發現結婚超過10年的人,有40%表示自己「愛得火熱」,結果顯示永保愛火不滅,是可能的。在另外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一種神經造像技術,讓參與者看他們伴侶的臉部圖像,以及一位親近友人與一位陌生人的臉部圖像。
參與者平均已21.4年,但當他們看到伴侶的圖像時,腦部與多巴胺獎勵系統相關的區域,相較看到親近友人和陌生人的圖像時顯示出遠遠較強的活化性。因此齊克果的B是對的,因爲維持激情長久不衰是可能的。
亞倫有個知名的戀愛關係假定叫作「自我擴張理論」,在開始一段關係時,兩人進行密集的對話,內容中有許多自我揭露,經過一段時間,伴侶成爲他們自己的一部分,本質上是擴張了自我。
但是,在互相的自我揭露階段過後,進一步擴張的機會變得有限,亞倫的理論說,在婚姻過程中,對婚姻滿意度下降的典型原因,部分是缺乏新的機會來擴張自我,而從事新奇活動,可以提供進一步自我擴張的機會,愛侶用這種方式體驗「持續地更新復活」。
阿瑟.亞倫在一次訪談中說,他和妻子伊蓮對他們的發現念念不忘。他們去了日本、義大利、塞爾維亞和紐西蘭徒步旅行,爲彼此畫肖像,參加賽馬,在大峽谷沿着科羅拉多河泛舟,還去賞鯨。新鮮感對長久在一起的愛侶來說是有效的,一如彼此共同的回想。
★本文摘自《內在富裕:用新體驗取代遺憾,活出充滿故事的人生》,作者大石繁宏,芝加哥大學馬歇爾.菲爾德4世心理學教授(Marshall Field IV Professor of Psychology),也是幸福、意義與文化等領域最具權威的人物之一。
許多人認同「人生要追求幸福與意義」這個標準答案,他提出顛覆觀點,一味追求這兩件事,反而容易陷入舒適圈而「充滿遺憾」。他以「內在富裕」的新概念,強調圓滿的人生來自於不斷探索、擁抱挑戰、冒險,累積各種獨特的經驗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