曖昧對象轉移話題超可疑!6個跡象顯示在說謊
▲從語氣、停頓、故事重複看出他在演戲。(圖/取自photoAC)
記者楊智雯/綜合報導
當一個人說謊時,真相往往藏在細節裡,無論是面對曖昧對象的解釋、職場中的交代、或朋友之間的對話,敏銳察覺對方是否誠實,不僅能保護自己,更是現代人重要的情緒自保術,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研究指出,說謊不只是道德問題,更是一種高度消耗腦力的行爲,背後藏有可被識破的蛛絲馬跡。
國外網站《Power of Positivity》指出,說謊時會活化大腦中多個區域,像是負責思考、與衝動與自我意識的前額葉皮質,也就是說,欺騙行爲會造成「認知負荷」,一個人在說謊時,不只要編故事、考慮連貫性、控制情緒、還要觀察你有沒有起疑心,整個過程就像在演戲,極其消耗腦力,因此,就算是熟練的說謊者,也很難完美維持「假裝的自然」,總會出現「行爲泄露」,想知道眼前的人是不是說謊,不妨從以下6個徵兆觀察對方是否「破功」。
1. 逐字重複故事版本
一個人每次講述事件時都用一模一樣的詞彙與句子,甚至連語氣與順序都沒變,這樣描述的方式可能是警訊,因爲真實經歷會隨情境與心情而略有不同,但編造的故事爲了維持一致性,反而讓說謊者顯得「不自然地準確」。
2. 異常的一致性
誠實的記憶會因時間而有所變動,細節可能模糊或補充,但說謊者會過度執著於維持相同版本,深怕一旦有出入就露餡,這種刻意的一致反而暴露了「編排過」的痕跡。
3. 模糊籠統的敘述
說謊的人通常不敢講太細,因爲越多細節,越容易被抓到矛盾,他們會選擇模糊地說「我有跟朋友出去」、「差不多那個時間吧」等語句,避免留下可被追問的破綻。
4. 說話前的明顯停頓
當對方回答問題前,突然停住好幾秒,彷彿在「讀稿」,那就要注意了,這往往是他們在腦中快速搜尋事先準備好的劇本,並設法讓內容聽起來自然。
5. 被追問時感到不耐或轉移話題
說謊者最怕深入追問,當你要求更多資訊時,若對方突然惱怒、迴避,甚至開啓新話題來轉移焦點,這很可能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以防真相被戳破。
6. 故事裡缺乏情感共鳴
真實經歷往往伴隨強烈情緒,例如提起旅程會眼睛發亮、講到衝突會氣憤激動,但說謊者因爲沒有親身經歷與情感記憶,敘述起來通常語調平淡、細節跳躍、缺乏生動感。
不管是突然冷淡的曖昧對象,還是口氣閃爍的男友,如果總覺得「說起來哪裡怪怪的」,記得比對一下這6個跡象,第一時間辨識出那些話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