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煙是空汙還是藥?慈濟最新研究挑戰迷思 重振中醫千年療法

日前在花蓮光復災區醫療站義診的花蓮慈濟顧問醫師許文林(右)險些中暑,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何宗融即以艾灸加以治療。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在臺灣的空氣污染議題中,PM2.5常常被視爲隱形殺手,它能深入肺部,引發呼吸道疾病甚至癌症;連帶印象影響,使許多人也視中醫診間的艾灸煙爲污染物。但花蓮慈濟醫院最新研究,探討傳統艾灸產生的煙霧在改善二手菸和PM2.5引發肺癌風險的潛力。結果顯示,適當濃度的艾灸煙非但不傷細胞,反而能有助保護。這不僅爲中醫艾灸療法平反,更可能開啓中西醫整合的新議題。

艾灸療法源自中國古代醫學,早在「黃帝內經」就有記載,中醫史上更有「一針、二灸、三用藥」的概括說法。即用艾葉燃燒產生的熱和煙,刺激穴位,達到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效果。在臺灣,中醫門診曾廣泛使用艾灸治療關節痛、婦科問題和虛寒症狀。然而,隨着環保意識擡頭,艾灸煙被指爲室內空氣污染源,導致這項療法幾乎絕跡。

過去曾有研究指出,艾灸燃燒會釋放PM2.5、一氧化碳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可能引起眼睛和鼻黏膜刺激,尤其在新鮮艾條中揮發油含量高時更顯著。2014年,衛生署甚至曾推動排煙裝置發明,以改善中醫門診空氣品質。許多民衆因此視艾煙爲畏途,避免就醫使用,中醫治療少掉了一大支脈。

花蓮慈濟院長林欣榮說,因爲證嚴法師要求推動中西醫合療,她還說「天下沒有不是的草,有病就要有藥醫」,何況艾草還是重要的傳統中藥材,所以包括杞至穎博士、副院長何宗融及副院長黃志揚等在內的研究團隊,決定用科學數據迴應這些疑慮。他們強調,艾煙不同於廚房油煙或工業廢氣,艾煙是天然揮發化合物,可能帶來抗炎益處,而非純粹污染。

慈濟研究的亮點在於煙霧如何逆轉癌化風險。研究分兩部分:第一,評估艾煙對二手菸(尼古丁誘導)的改善;第二,針對PM2.5模擬粉塵的影響。團隊開發獨特煙霧收集系統:透過空氣幫浦和氣液混合,將煙霧萃取成培養基,避免高溫變質。這讓他們能在體外精準測試煙霧對正常肺上皮細胞(Beas-2B)和肺癌細胞(A549、CL1)的效應。

體外實驗發現,艾煙不傷細胞,反而能幫忙保護。研究發現,少量的艾煙(濃度在2%-10%)不會讓癌細胞變得更糟,反而能保護正常肺細胞。因爲它能增強一種叫E-鈣黏蛋白的東西,讓細胞緊緊黏在一起,不容易變成壞細胞。艾煙能減少一些壞蛋白(像Vimentin、Slug和Snail),阻止這個過程,所以正常細胞就不會變成癌細胞。

其次還發現,艾煙打擊癌細胞,還能和藥物搭配更強。對已經變壞的癌細胞,艾煙也有抑制效果。它能減低癌細胞裡的「幹細胞標記」(像CD90),讓癌細胞不那麼容易擴散或攻擊其他地方。更令人驚喜的是,當艾煙跟某種肺癌藥一起用時,效果更好。研究顯示,癌細胞的活動變弱,移動範圍縮小,尤其在二手菸影響下,艾煙加藥物的組合比單用藥物更能壓制癌細胞成長。

林欣榮說,研究團隊還用AI分析了全球健康資料,找出13個跟艾煙效果有關的基因。比如,TNF負責發炎、NRF2幫忙抗氧化、HIF1A應對缺氧,而P2X7則是一個關鍵「開關」。二手菸會激活P2X7,讓細胞釋放一些物質削弱免疫系統,加速細胞變壞。艾煙能關掉這個開關,阻止壞循環,還能改善細胞的能量工廠粒線體,讓癌細胞自爆消滅。

這些發現與日本研究發現類似,即臨牀劑量艾煙的有害物低於安全閾值。慈濟也強調,低濃度是關鍵,太高濃度仍可能損肺。

何宗融說,這項研究最大的貢獻是,是替被長久污名化的艾灸煙澄清。如果燒的是純正且經合格製造的艾條,一般性的艾灸治療煙不致於變成空污。但如果燒的是來路不明、成分混雜的艾條,那自然難以保證燒出什麼懸浮微粒了。所以,只要適當使用,對艾灸煙應只有喜不喜歡的問題,而沒有致病的疑慮。

何宗融強調,慈濟這項研究,是希望重振中醫艾灸的地位,也展現中西整合的潛力。慈濟不僅作基礎研究艾煙,還規劃應用分離煙霧的氣相和顆粒相,開發吸入式治療 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肺癌輔助治療。

不過環保專家仍建議,仍應優先使用低煙艾條、在通風環境操作、暴露不超30分鐘。對孕婦、兒童或呼吸病患者,需醫師評估。慈濟研究雖爲艾灸回覆地位,但也強調適當使用,避免過猶不及。

中醫有「一針、二灸、三用藥」說法,艾灸是傳統中醫重要的支脈。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濟醫院最新的研究顯示,傳統艾灸煙不僅不是空污源,如果濃度適當還有保護細胞的效果。圖爲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何宗融正以艾灸治療病人,可見淡淡的艾煙嫋嫋。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濟醫院積極推動中西醫合療創新研究。圖爲神經外科名醫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左)正與知名中醫師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何宗融正示範如何蹲馬步健身。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