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河漂魚屍殺風景 撈起850公斤
高雄愛河13日下午發現大量死亡的土黃仔魚,部分死魚漂到岸邊,與落葉、垃圾混雜在一起。記者王勇超/攝影
愛河是高雄代表景點,前天大量死亡土黃仔魚漂浮水面發出臭味,鱗片反光如銀河星點,目擊者說「延續好幾百公尺,看不到盡頭」。民代呼籲,應建立預警機制,別等到魚浮起才處理。環保局研判氣溫驟降致魚類死亡,派人撈起850多公斤死魚。
讀者黃先生前天下午騎單車運動,行經同盟路附近綠園道天橋,往下俯瞰愛河景色,發現河面漂浮死魚,很殺風景。「魚死得太誇張!」黃先生說,漂浮在河道上魚屍延續好幾百公尺,看不到盡頭;居民議論紛紛「怎麼死那麼多魚」,傳出陣陣臭味。
記者直擊,愛河從中華橋往西到五福橋之間河段,都有死魚漂浮,部分死魚還漂到岸邊,與落葉、垃圾混雜;有民衆在愛河劃獨木舟,一旁水面,魚屍成串漂浮。一名婦人說,之前沒看過河面上漂浮這麼多死魚,市府應檢驗愛河水質,並儘快派人打撈魚屍,以免污染。
梁姓船長說,昨天愛河水面漂浮死魚,大多數是俗稱「土黃仔」的環球海𬶭。土黃仔喜歡棲息於泥沙底質的河口區及沿岸海域,時常進入河川下游地區,偶爾可在愛河看到。
環保局說,派人員到場採集水質檢測pH值爲7.68,水溫爲攝氏24.5度,導電度、溶氧量等相關數值都在正常範圍,沿線未發現異常排放,研判因氣溫驟降,導致死魚。環保局溝渠清疏隊派人駕駛小筏在愛河撈魚屍,從前天下午至昨中午,撈起約850公斤死魚。
市議員許採蓁說,愛河驚見大量死魚,破壞市容,更重傷觀光形象,這不是第一次,過去也曾因水質不佳、溶氧量不足造成魚羣暴斃,市府每次都說「自然現象」,卻沒看到改善作爲,愛河是高雄門面,不該只是表面美化,應主動公開水質數據,建立預警機制,別等到魚浮起來了才處理。
環保局迴應,平時就有監測水質,若發現魚類有可能因爲氣候因素例如溫度驟降導致大量死亡,會加派人手及早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