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而不得又難以釋懷,既是痛苦的來源,亦是人生的常態

金閣寺,是一座位於京都北山地區的寺廟。它曾遭遇過數場大火,也曾與衆多歷史人物相關,因此便平添了幾分傳奇色彩,成爲日本的標誌性建築。日本文學家三島由紀夫的代表作品《金閣寺》,則爲這座建築籠罩上一層悽美的面紗,更爲讀者揭開了一個殘酷真相——愛而不得又難以釋懷的情感,既是痛苦的來源,亦是人生的常態。

《金閣寺》作爲一部取材於真實事件的文學作品,自始至終呈現出一種二元論的理念。比如,面容醜陋、患有口吃的主人公溝口與美麗健壯的少女有爲子,形成了具體的美醜對比。再比如,生死、善惡、有限與無限、瞬間與永遠……這些抽象概念之間的對比,在作品中極爲鮮明地體現出來。

人生是有限的、短暫的,在這轉瞬即逝的人生中,我們總會遇到愛而不得的人與物。故事中的溝口,在少年時期戀慕着少女有爲子,卻因爲愛而不得,便對有爲子大加詛咒。這種陰暗的情感,加以放大之後便凸顯出人性中的黑暗面,但我們無須因此而對主人公溝口加以指責,因爲,他在詛咒有爲子的同時,內心也夾雜着其他情感。人的情感世界何其複雜,而《金閣寺》也只不過是將這種愛而不得時的複雜情感細膩、生動地表達出來而已。

或許在部分讀者看來,這樣扭曲的情感、陰暗的心理,實在過於“負能量”,不值得書寫出來。然而,並非只有表達“正能量”的內容纔有書寫下來的價值,能夠把人性中複雜、陰暗、不見光的質地充分地展現出來,這也是對於人性進行的深刻剖析,反而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珍惜那些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看到這裡,想必很多朋友會有些疑問:三島由紀夫並不口吃,也不貌醜,爲何能夠把主人公溝口這種在陰暗邊緣掙扎的心理動態,進行如此詳盡、細緻的刻畫?實際上,溝口的這種心理狀態,在某種程度上也正是三島由紀夫本人的心理狀態。

三島由紀夫的童年處境非常孤獨,步入少年時期又因爲身體羸弱而倍受排擠。因而較之於其他同齡人,三島由紀夫是自卑的,也是孤單的。這種早年遭遇,爲三島由紀夫提供了靈感與素材,因此,三島由紀夫筆下的溝口,便可視爲他本人的影子。

如果說,文字是支撐起三島由紀夫心靈世界的支柱,那麼象徵着美好、永恆的金閣寺,便是幫助溝口與外部世界相連接的橋樑。

由於口吃、貌醜,從小就受盡嘲諷的溝口,對於人世間並沒有什麼感情,對於身邊的人與事也不甚關心,但唯獨對於那些美好的事物投入了自己的真摯情感。然而在這種喜愛的情感中,也夾雜着相當程度的恨意。正是因爲溝口這種複雜的情感,以及對人世間的幻滅感,促使他做出火燒金閣寺的舉動。

在溝口的世界觀中,美好的事物雖然令他身心愉悅,可他卻也深知,這些美好的事物是自己愛而不得的遺憾,不論是情竇初開年紀時的暗戀對象有爲子,還是秀美壯觀的金閣寺,沒有那一樣能夠被自己完全佔有。如果說心愛的人與心愛的建築之間有什麼區別的話,那麼這區別就在於,人的壽命有時間限制,而建築的生命力則無限延伸。而無論哪一樣,都是溝口此生無法得到的稀罕之物。如此說來,唯有毀滅,才能讓美好永留在自己的內心深處。

溝口的這種心態極具代表性,在現實生活之中,持有溝口這種觀念的人並不在少數。對於口吃且貌醜的溝口來說,金閣寺的壯美與崇高雖然在最初帶給他心靈上的震撼,可後來卻令他愈發地感到畏懼。當一個人面對一種既讓自己歡喜,又讓自己畏懼的事物時,要麼將其收入囊中,要麼便要將之摧毀。很顯然,溝口只能選擇後者。因爲他並不具備得到美好事物的能力。

《金閣寺》這部作品之所以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壇佔有重要地位,正是因爲三島由紀夫以極具詩意的文字,深入挖掘了人性中的複雜和陰暗。這種複雜與陰暗,往往和破壞性行爲相關。只是,這種愛而不得又難以釋懷的情愫,也只是一種人生常態,可惜極少有人賦予其詩性魅力。難得的是,三島由紀夫敢於將幽暗的人性赤裸裸地展現出來,在詩意文字的背後,隱藏着的是一種通透與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