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劇,兩個爆火行業有啥化學反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孔海麗、實習生吳佳芸 北京報道

當短劇遇上AI,前者的劇情、特效天然適合被後者大幅改造,會有哪些化學反應?AI真的能顛覆短劇生產方式嗎?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了掌閱科技CEO孫凱,探討AI真人短劇的製作秘辛。AI到底如何發揮作用?技術與敘事該怎樣有效融合?未來能量產嗎?

AI改造短劇

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短劇製作邏輯。從特效生成、角色設計到敘事結構,生成式AI的全面介入,使原本依賴人力的影視內容製作,迎來模式化、工業化的拐點。

當下業內AI短劇可分爲兩大類。一類是如央視頻“中國神話”系列和觸飛瑞拓的《白狐》等全AI短劇;另一類則是以掌閱科技出品的《遮天》爲代表的人機協同型短劇,AI深度參與制作流程,但依舊以真人演員主導,劇本仍由專業團隊打造。

AI在短劇製作中的“降本增效”效果首先體現在視效層面。從建模、渲染到細節打磨,傳統影視特效的製作往往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和長時間的後期處理。而AI的深度學習和算法模型,則能夠輔助團隊快速完成視覺特效。

在《遮天》中,AI生成爆炸、魔法等高動態特效,模擬粒子運動、光影變化等真實物理規律,既節省人力,又強化了視覺張力。

孫凱介紹,大模型在怪獸建模與打鬥場景渲染方面表現尤爲突出,能夠細膩刻畫角色表情與情緒,僅用傳統方式約十分之一的時間,便可實現六七成的效果,契合短劇對效率與成本的高度敏感。

AI的介入也讓短劇擺脫過去套路化的創作模式,在劇本設計、角色塑造上朝着更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大語言模型的“文生文”功能,讓劇本創作和短劇化改編更貼近用戶偏好。如Deepseek和ChatGPT能夠根據關鍵詞與情節大綱,快速生成劇本初稿,並通過算法優化敘事邏輯與情感節奏。

在美術與場景構建方面,AI的“文生圖”能力同樣展現出強大潛力。創作者只需提供文字描述,系統即可生成角色造型、服裝風格與環境設定,顯著縮短設計週期,降低人力成本。

在《遮天》的製作中,團隊通過構建角色模型庫和場景數據庫,使角色、動作與場景實現標準化、模塊化生產,不同場景和角色動作無縫銜接,使整個故事的推進流暢自然。 “荒奴”“玉蛇”等角色的初步形象就由AI通過分析海量圖像與文本數據生成。

“AI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學習與分析,結合原著設定,塑造出了極具特色的角色外觀。爲了進一步提升虛擬角色的表現力,項目組採用多模態情感建模技術,深度剖析人類情感表達的細微之處,將其融入虛擬角色之中,使角色的表情更加細膩。”孫凱如是說。

除此之外,AI也可以優化劇集上線的流程與邏輯。傳統短劇多爲拍完上線,一錘定音,而AI短劇的生產則可以採用“邊試邊投”的迭代模式,像寫網文一樣連載。藉助數據反饋機制和互聯網,創作者可實時採集觀衆反饋,調整角色臺詞和劇情走向,實現內容的靈活調優與精細打磨。

這種快速迭代的連載模式,不僅可以有效控制短劇的試錯成本,也能提升內容品質,讓製作團隊得以靈活創作和高效運營。而結合觀衆反饋製成的內容也更加貼近目標受衆,有利於提升平臺用戶轉化和短劇的傳播效果。

然而,AI生成視頻技術尚處於發展階段,仍面臨諸多技術與審美挑戰。尤其在生成虛擬角色和場景時,常出現所謂的“恐怖谷效應”——即AI角色雖然趨近真實,卻因面部表情僵硬、動作不自然而讓觀衆產生不適。

此外,當前的AI模型在複雜敘事結構、情緒節奏控制等方面仍不夠成熟,難以完全替代人類創作者在細膩表達和文化語境中的判斷力。

AI技術在爲短劇創作注入新動能的同時,也暴露出與藝術表達深度之間的差距。這使得行業內多數公司並未盲目“押注AI”,而是選擇將AI作爲輔助工具,與人類創意團隊協同發力,以實現效率與品質的平衡。

掌閱押注短劇

率先嚐試AI短劇的掌閱科技本身,也是一個從網文轉向短劇市場的經典案例。孫凱分享了對AI技術輔助短劇製作以及對短劇未來發展的思考。

這家以數字閱讀平臺起家的公司,自2023年上半年涉足短劇業務以來,僅一年左右時間,短劇已躍升爲其第一大業務板塊。2024年掌閱短劇收入達到7.76億元,毛利率高達60.87%,在財務維度上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掌閱的轉型並非簡單的業務擴張,而是整體戰略定位的調整,從“數字閱讀平臺”轉型爲“AI時代的多模態內容生產運營平臺”。其核心邏輯在於利用AI等技術將網文IP快速轉化爲短劇,再通過短劇熱度反哺IP價值,最終帶動遊戲、動漫等衍生內容開發。

孫凱透露,“AI+真人”短劇《遮天》長達一年的籌備週期、百萬級投入成本背後,是掌閱“先學先用”的戰略判斷和對內容精品化的嘗試。

至於往後AI短劇如何精品化並量產,孫凱表示,精品化的核心仍在於好IP、好故事。《遮天》是對量產化的一次嘗試,爲後續的規模化生產與商業閉環打基礎,掌閱在AI+短劇仍屬於前期投入階段。“當下掌閱還是聚焦短劇本身,目前掌閱的短劇業務跟同行的差異,還不適合把AI放進來,我們也是剛開始摸索嘗試,還需要等結果。”

目前AI短劇行業還遠談不上模式成熟。但掌閱較其他網文平臺的差異化或許在於,它是少數擁有大體量IP資源、內容組織能力強並願意將AI融入全生產鏈條的玩家。

未來,AI內容生產成本進一步下降,短劇商業模式跑通,掌閱等網文平臺或會釋放更多優質內容庫存,完成IP到視頻資產的低成本批量轉化。

值得注意的是,AI在短劇領域的應用已經開始超越“輔助工具”的範疇,逐步成爲內容生產的“新基建”。一方面,全AI短劇正在通過縮小製作團隊、壓縮製作週期等方式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生成式AI技術使得高成本、高門檻的玄幻、科幻題材進入短劇的成本可控範圍,將拓寬短劇的內容邊界與商業空間。

在國際市場,AI也有望成爲短劇“出海”的關鍵。比如,騰訊雲MPS系統可自動識別字幕、進行多語言翻譯,並生成海外市場所需的短視頻營銷素材,降低出海成本的同時提升傳播效率。

《2024年中國微短劇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微短劇用戶規模達到5.76億人,全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已升至505億元,並將在2027年達到856.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9.2%。在市場增長的大趨勢下,用戶與平臺對短劇的需求越來越大。

孫凱認爲,“行業從快餐型向精品化、全面性發展”,而AI正是這個過程的催化劑。短劇是短週期製作產品,符合互聯網迭代特點。結合AI後,效率得以提升,也能以更快速度連載視聽化的IP產品。

未來的短劇創作者、AI創作者,既需要掌握技術和模型的運用,又需要尊重敘事邏輯,在人機協同的創作模式中找到平衡。在這場“AI+短劇”的融合試驗中,技術不僅是工具,也是正在改寫內容產業底層邏輯的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