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辣「不會造成痔瘡」!醫師點出4大迷思:容易讓人誤會

▲陳威佑醫師解釋,痔瘡並非辣椒或辛辣食物本身引起。(示意圖/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柯振中/綜合報導

許多人誤以爲「吃辣會導致痔瘡」,不敢食用辛辣食物,但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指出,這其實是一個常見的迷思。他強調,痔瘡的成因主要來自肛門靜脈壓力增加,並非辣椒或辛辣食物本身所引起。不過,由於某些生理反應與痔瘡症狀類似,纔會讓人產生錯誤連結。

陳醫師進一步分析,吃辣後讓人誤認爲長痔瘡的感覺,主要來自以下四個原因:

一、吃辣會刺激腸胃蠕動,導致腹瀉

辣椒中的辣椒素不易被腸胃完全吸收,部分會隨糞便排出,刺激直腸與肛門,導致排便時產生灼熱與刺痛感。這種不適感與痔瘡發炎時的症狀相似,因此容易讓人誤以爲是痔瘡引起,事實上是由腹瀉造成的黏膜刺激。

二、排便次數增加,肛門受刺激

辛辣食物會加快腸胃蠕動,造成短時間內多次排便,導致肛門皮膚與黏膜反覆摩擦。糞便中可能殘留辛辣成分、胃酸等刺激物,反覆接觸下容易造成局部發紅、腫脹甚至疼痛,進一步與痔瘡症狀混淆。

▲陳威佑醫師解釋,痔瘡並非辣椒或辛辣食物本身引起。(示意圖/免費圖庫Pixabay)

三、頻繁用力排便,導致腹壓變化

不少人在吃辣後因腹瀉或便意頻繁,而習慣用力排便。長期或頻繁出力,會造成腹內壓上升,使肛門靜脈迴流受阻,血管充血腫脹,增加痔瘡發作風險。這類不適通常是用力過度導致,而非辣椒本身造成。

四、原本有痔瘡者,症狀可能加劇

若本身已有痔瘡,食用辛辣食物導致腹瀉與頻繁排便,會進一步加重腫脹與疼痛。雖然並非直接導致痔瘡發生,但確實會惡化原有症狀,使病人誤以爲是「吃辣害的」。

陳威佑提醒,吃辣本身不會造成痔瘡,但腸胃較敏感者仍應適量攝取,避免因腹瀉影響肛門健康。他強調,預防痔瘡的關鍵在於良好的排便習慣,包括多攝取膳食纖維、充足水分,避免久坐與久站,並適度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

最後他也建議,若有痔瘡反覆發作情形,應儘早就醫,由專業醫師評估與治療,切勿自行誤判或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