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最抗跌”板塊轉跌,銀行股趨勢變了嗎
隨着一季報披露完畢,疊加市場風險偏好邊際變化,前期表現強勁的銀行股節前開始出現明顯回落。“五一”假期後首個交易日,A股集體大漲,銀行板塊延續跌勢,個股表現分化。
有銀行研究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銀行股當前面臨多方面因素干擾,一方面一季度利潤低於預期,另一方面市場風險偏好提升,銀行股相對收益趨弱。綜合機構觀點,銀行業全年盈利增速仍有望轉正,但關鍵在於穩內需和穩外貿的政策效果。
宏觀政策方面,隨着央行節前買斷式逆回購首現縮量,市場對降準、結構性工具擴容與降息的預期再度升溫。多位分析人士判斷,銀行股息依然具有一定吸引力,但短期內可能面臨股價波動壓力。
銀行股跌勢持續
5月6日,A股三大指數集體上漲。截至收盤,滬指漲1.13%,深成指漲1.84%,創業板指漲1.97%,北證50指數漲3.21%,全市場近5000只個股上漲。市場全天成交13644億元,較上日放量1714億元。
但在此背景下,銀行成當天唯一飄綠的板塊。Wind數據顯示,在31個申萬一級行業中,銀行股6日以0.13%跌幅領跌,全天主力資金淨流出超16億元,其餘30個行業板塊全線飄紅。
4月30日銀行股在震盪市中領跌,當日中證銀行指數跌幅達2.13%,37只個股飄綠,僅浦發銀行、鄭州銀行、民生銀行微漲。其中,華夏銀行跌8.55%,北京銀行、滬農商行跌超4%。國有大行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跌幅均超過3%,中國銀行、郵儲銀行跌幅也在2%以上,交通銀行跌1.32%。
從消息面來看,截至4月29日晚間,A股上市銀行2025年一季度經營業績全部出爐,整體表現低於市場預期,其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盈利增速創下新低。
今年一季度,42家上市銀行營收勉強維持正增長,但營收和盈利增速較去年同期多數下滑,相比剛披露的2024年年報盈利增速落差更大。42家上市銀行歸母淨利潤總額約5640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68億元,其中六大行整體同比少賺73億元。
具體來看,一季度共有12家銀行盈利呈負增長,六大行中有4家在列。其中,建設銀行、工商銀行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減少3.99%;中國銀行、郵儲銀行歸母淨利潤增速分別爲2.9%、2.62%;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歸母淨利潤維持同比正增長。同期,廈門銀行、華夏銀行歸母淨利潤降幅超過14%,貴陽銀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歸母淨利潤降幅也在5%以上。
對比來看,一季度仍有多家銀行保持了盈利兩位數增長,杭州銀行、齊魯銀行、青島銀行、常熟銀行歸母淨利潤增速分別達到13.81%、16.42%、16.47%、17.3%。同期,江蘇銀行、青農商行等10家城農商行歸母淨利潤在5%以上。
對於行業利潤整體負增長,中金公司銀行業分析師林英奇對第一財經表示,一季度銀行利潤負增長、低於預期的最主要原因來自債市利率大幅波動導致的投資收益下降,但信貸需求偏弱、息差的壓力、零售貸款信用風險的上升同樣值得關注。
以六大行爲例,受重定價較爲集中等因素影響,一季度六大行淨息差均有不同程度下行。其中,郵儲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一季度淨息差較去年末降幅在10BP以上,分別下降16BP、11BP、10BP。同時,撥備反哺帶來的盈利支撐也有所減弱。在其他非息收入中,各行投資收益貢獻度提升,但因爲國內外債市波動加大,多數銀行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增加。
對於銀行業一季度表現,中泰證券研究所所長、銀行業首席分析師戴志鋒表示,大行信貸量價承壓但非息收入拖累小,其他類型銀行信貸量價壓力小但非息業務拖累更爲明顯。
聚焦市場最關注的淨息差壓力,戴志鋒認爲,從同比、環比拆解來看,2024年1年期和5年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降幅均爲過去四年最高,國有行對公中長期、按揭佔比高,因此一季度重定價壓力最大,疊加生息資產同比增速小幅放緩,因此國有行短期量價承壓,利息收入增速表現最弱。相比之下,城商行、股份行息差表現更優,疊加城商行、股份行生息資產同比增速提升,助力城商行、股份行淨利息收入增速改善顯著。
從週二個股表現來看,全天共有31只個股收跌,跌幅靠前的以城農商行爲主,其中蘇州銀行、渝農商行、重慶銀行等跌幅在2%以上;另有9只個股飄紅,浦發銀行、招商銀行分別以1.92%、1.55%漲幅領漲。
未來走勢如何
此輪調整之前,中證銀行指數剛剛觸及7446.83高點,創近4年來新高。華安證券報告指出,銀行板塊節前表現不佳,主要原因是一季度業績表現不及預期。
有銀行業研究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行至高位的銀行股壓力一方面來自基本面,另一方面也跟市場風險偏好提升、避險情緒降溫有關。
“然而,這種下跌只是快而短暫的情緒反應,銀行板塊仍然具備較高的配置價值。”華安證券報告也分析稱,銀行板塊的配置核心邏輯在於高股息率,這在高位震盪市或弱市中更具吸引力。另從穩市和促進中長期資金入市的角度,銀行板塊具備短期和中長期的戰略性配置價值。
在戴志鋒看來,重定價後大行息差壓力後續有緩釋,城農商OCI(其他綜合收益)儲備可觀,全年其他非息壓力可控。在“對等關稅”背景下,銀行股紅利屬性凸顯,投資價值依然值得關注。“一季度國債收益率上行的趨勢面臨邊際變化,銀行板塊高股息的性價比提升。”他認爲,高股息的大型銀行及擁有區位優勢、確定性強的城農商行仍是未來銀行板塊的投資主線。
“一季度的利潤負增長仍有可能在後續季度轉正,但關稅潛在衝擊、息差的趨勢、撥備支持利潤的空間、債券收益的貢獻成爲關鍵因素。”林英奇認爲,全年銀行利潤仍有望轉正,但關鍵因素在於後續穩內需、穩外貿的宏觀政策效果,以及貨幣政策通過降準、再貸款利率下調等方式對於息差的呵護。
他進一步分析說,銀行股息仍具有吸引力,但基本面壓力、分紅除權因素可能帶來短期股價波動。接下來要繼續關注經濟刺激政策的落地效果,尤其是居民端支持政策對居民收入預期和消費意願的影響。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日收盤,42只銀行股中有14只個股股息率仍在5%以上,包括華夏銀行、平安銀行、北京銀行、廈門銀行、成都銀行、南京銀行、浙商銀行、江蘇銀行等,同期僅西安銀行、鄭州銀行股息率在3%以下。從分紅情況來看,綜合考慮去年中期分紅情況,去年42家上市銀行預計共分紅約6310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近3%。
面對內外部環境變化,市場對增量宏觀政策的預期持續升溫。就在4月30日,央行宣佈開展了12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操作,其中3個月期7000億元,6個月期5000億元。考慮到當月分別有1.2萬億元3月期和5000億元6月期買斷式逆回購到期,此次操作縮量5000億元,意味着該項政策工具創立以來首次縮量。
在此背景下,市場對降準及結構性降息落地的預期進一步前移。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6日最新消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將於5月7日上午9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負責人介紹“一攬子金融政策支持穩市場穩預期”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