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尾盤反攻 集體飄紅!超3200股上漲 三大王炸利好來了 背後信號很大

4月8日,A股指數尾盤集體走強,主要股指集體飄紅。截至收盤,滬指報3145.55點,漲1.58%;深成指報9424.68點,漲0.64%;創指報1840.31點,漲1.83%。

滬深兩市成交額超1.6萬億元,全市場超3200只個股上漲。

板塊方面,農業股持續爆發,秋樂種業、華綠生物、雪榕生物等集體漲停;零售股延續漲勢,孩子王20cm漲停,國芳集團、東百集團等盤中漲停;中字頭概念股活躍,中糧科工、中儲股份雙雙漲停;果鏈概念股集體調整,立訊精密、東山精密等跌停;出海概念股走弱,藥明康德、滬電股份等跌停;汽車產業鏈持續走低,金盃汽車、亞太股份、凌雲股份等集體跌停。

盤面上,玉米、轉基因、養雞板塊漲幅居前,電機、一體化壓鑄、貿易板塊跌幅居前。

消息面上,今日A股有3大重磅利好。

中央匯金、央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集體出手

繼4月7日表態再次增持ETF後,4月8日一早,中央匯金明確自己是資本市場上的“國家隊”,發揮着類“平準基金”作用。中國人民銀行亦官宣,必要時向中央匯金提供充足的再貸款支持。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同步優化保險資金入市政策,上調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同步優化保險資金入市政策,上調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進一步拓寬長期資金入市渠道。數據顯示,保險行業2024年資金運用餘額爲33.26萬億元。據富國基金測算,預計若用足權益資產比例上限可帶來1.66萬億元增量入市資金。

中國誠通、中國國新等國資運營平臺亦同步跟進,宣佈大額增持中央企業及科技創新類股票,形成強大市場託底合力。

如此動作意味着什麼?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表示,這是維護金融市場流動性的重要舉措,它一則提供了一個“預期錨”,二則將有助於推動微觀主體行爲的正循環。在這一信號之後,一批上市公司也陸續發佈公告回購或增持,這是一種最終有利於市場穩定運行的正向傳遞機制。在流動性相關政策下,後續預計依然會有政策組合拳出臺。

東吳證券首席戰略官、聯席所長孫婷認爲,當前多部委聯合共進,展現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的堅定決心和看好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信心,有望形成政策合力,爲資本市場發展注入強心劑。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表示,隨着以“新質生產力”爲代表的新增長動能加速崛起,A股上市公司質量亦在穩步提升。A股市場估值總體處於相對歷史地位,其核心資產的配置吸引力持續提升。中央匯金加大力度增持A股市場,以及央行、金融監管總局重磅發聲,突出多部門協同形成合力,體現了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的決心和信心。投資機構堅定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充分認可當前A股配置價值,短期波動不改中國經濟和A股市場長期向好的趨勢。

國務院國資委出手:推動央企增持回購

A股增持熱潮升溫

此外,4月8日下午,據央視新聞消息,國務院國資委8日表示,將全力支持推動中央企業及其控股上市公司主動作爲,不斷加大增持回購力度,切實維護全體股東權益,持續鞏固市場對上市公司的信心,努力提升公司價值,充分彰顯央企責任擔當。同時,加大對央企市值管理工作的指導,引導中央企業持續爲投資者打造負責任、有實績、可持續、守規矩的價值投資優質標的,爲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作出貢獻。

此前,A股市場回購與增持熱潮已持續升溫。截至8日13時30分左右,當日已有近30家公司宣佈加入股票增持回購行列,涉及金額最高超300億元。

A股後市怎麼走?

實際上,堅定看多A股市場,認爲中國資產相比全球股市更具韌性的業內人士大有所在。

比如,中金公司研究部國內策略首席分析師李求索指出,相比2018年或過去3年,中國股票市場具備較多有利條件,包括地緣敘事和科技敘事的變化,以及中國資產本身的估值優勢,宏觀政策發力空間。總體而言,中國資產短期相比全球股市更具韌性,中期機會大於風險,若政策應對得當,市場風險溢價有望繼續好轉,“中國資產重估”仍在進行時。

接下來,資產應當如何配置?

在李求索看來,短期波動環境下配置需要以穩爲主,紅利低波股票或相對佔優,受益內需政策發力的消費和投資板塊也有交易機會。

中期維度,從算力、雲計算等基礎設施到應用環節有望逐步兌現盈利,回調將迎來佈局機會。未來伴隨穩增長政策進一步加碼、有效需求回升,消費領域有望逐步迎來趨勢性行情。

長期來看,中信證券首席A股策略師裘翔團隊推薦製造領先,着重關注全球製造業重建需求與中國技術出海。

短期維度,裘翔團隊則推薦四大領域,包括:

① 具有定價能力、不懼地緣擾動的自主可控公司;比如芯片及半導體設備、精密光學、核電設備、醫療器械、工業軟件、特種新材料的高端品類等;

② 具有情緒催化的軍工板塊;

③ 內需屬性明確、基本面改善的部分必選消費品種,特別是部分供給來自美國而需求完全來自國內的,具有份額提升空間的部分行業,如豬肉、乳製品、血製品等;

④ 以電力、運營商、銀行等爲代表的穩定紅利領域。

與裘翔團隊觀點類似,招商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夏團隊也建議關注自主可控與軍工,同時建議關注農產品。

對於業內人士普遍看好的消費股,張夏團隊給出了更爲詳細的投資策略。其認爲,目前的消費股選擇邏輯有別於十年前地產和基建融資週期驅動經濟的時代,當下選擇消費股,可以重點優選四大類:具有精神屬性的消費、適老齡化消費、政策支持方向消費、小額可選消費。

政策工具箱儲備充足

“股市的一時回調無需過分擔憂,在政策儲備充足的前提下,A股後續有望逐步企穩回升。”受訪人士表示。

實際上,在業內人士看來,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當前儲備均較爲充足。

貨幣政策方面,擇機降準降息迎來窗口期。在國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熊園看來,央行反覆強調的“擇機降準降息”應會更快落地,幅度可能大於此前預期。章俊認爲,全面降息窗口或需在二季度美聯儲降息預期重燃之後逐漸打開;在此之前,針對美國新一輪加徵關稅,降準和機構性政策工具或是對衝選項,例如創設穩外貿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予以支持。

中信建投首席政策分析師胡玉瑋建議靈活運用人民幣匯率工具。通過適度引導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雙向波動,短期內可增強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力,緩解美國加徵關稅對出口企業的衝擊。但需同步強化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限制投機性資本外流,防止匯率超調引發市場恐慌。

胡玉瑋同時提倡推動本幣結算國際化。擴大與俄羅斯、伊朗、東盟等貿易伙伴的本幣結算規模,通過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試點降低美元結算依賴。針對能源、礦產等大宗商品貿易,推動人民幣與沙特里亞爾、阿根廷比索直接掛牌交易,支持上海原油期貨以人民幣計價結算。

未來還需多少增量財政規模?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認爲增量財政政策規模在1.6萬億元~2.6萬億元之間。章俊預計較其略低,爲1.5萬億元~2萬億元左右。

目前,兩會安排的2025年增量財政赤字規模爲2.9萬億元,但其中包括不直接用於拉動經濟增量的0.5萬億元補充大行資本特別國債,以及地方專項債中用於“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的部分,扣除這些後,可直接用於拉動經濟增量的赤字規模估計在1萬億元~2萬億元之間。

其次,下一步財政政策有何變化?首席經濟學家普遍預計,財政政策或將進一步擴張,並會更加側重擴內需、促消費。

綜合多位首席經濟學家觀點,在財政端,接下來或將出臺的政策包括:

① 加快特別國債、專項債發行使用節奏,推動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新增超長期特別國債或地方專項債限額,規模或在萬億元左右;

② 擴大以舊換新補貼規模;

③ 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

④ 提高生育津貼標準,加大生育養育保障力度;

⑤ 適時降低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

⑥ “兩重”“兩新”擴容;“兩重”爲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兩新”指新基建、新型城鎮化;

⑦ 擴大專項債“收儲”;

⑧ 加大民生和新基建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