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兩融再見2萬億元 滬指創三年半收盤新高

本報訊 萬億成交與槓桿資金共同托起的行情中,滬指創下三年半新高,兩融餘額則跨越了十年刻度線。8月6日,A股三大指數集體收漲,滬指上漲0.45%報收3633.99點,創下2022年1月4日以來收盤新高,距離年內高點僅一步之遙。市場人氣持續攀升,全天成交額達1.76萬億元,連續兩日放量。事實上,A股兩融餘額重返2萬億元大關,達到20002.59億元。這一曾被市場視爲牛熊風向標的數字,自2015年7月後首次迴歸歷史高位區間。

量價齊升,科技引領結構性行情

超過3300只個股飄紅的背後,國防軍工板塊以逾3%的漲幅領跑全市場。農業銀行股價再創歷史新高,以2.11萬億元市值超越工商銀行,首次登上A股市值冠軍寶座。

三大股指全線飄紅之際,市場結構性特徵愈發鮮明。中證1000指數強勢上漲1.09%,連續創下近兩年半新高。科創50、滬深300等主要指數同步實現三連陽,小盤風格持續佔優。

板塊輪動中,國防軍工成爲最耀眼的領漲力量。主力資金單日淨買入該板塊逾154億元,金額高居全行業之首。中國船舶、中國重工午後雙雙爆量漲停,其中中國船舶成交額高達84.57億元,居A股首位。

“兩船”合併進入倒計時,軍工行業迎來多重催化。長城軍工實現5天4板,航天科技兩連板,建設工業、中無人機等一批成分股創出歷史新高。國防軍工ETF價格刷新三年半高點,融資餘額同步攀升至歷史峰值。

科技成長主線同步走強。機器人概念延續強勢,宇樹科技發佈新款機器狗產品,疊加世界機器人大會臨近,奧比中光、天準科技等AI視覺概念股大幅上漲。科創人工智能ETF漲幅近2%,電子、計算機行業分別獲主力資金淨流入111億元和113億元。

兩融破冰,槓桿資金重燃市場熱度

8月5日收盤後,中國資本市場迎來一個標誌性時刻:A股兩融餘額自2015年7月以來首度站上2萬億元關口。具體來看,滬市兩融餘額10192.27億元,深市9748.10億元,北交所62.22億元。

從近期表現看,融資餘額已連續12個交易日站穩1.9萬億以上,展現出強勁的市場韌性。回溯全年,融資餘額突破1.9萬億的交易日累計達33個,而7月以來的9個交易日與8月的3個交易日,體現出二季度調整後槓桿資金的主動加倉。而融券餘額則由於轉融通的停滯,長期處於低位。

這一跨越十年的數據背後,是槓桿資金交易活躍度的顯著提升。7月下旬兩度單日融資買入額突破2000億元,爲3月以來首次。融資買入額佔A股成交額比重連續11個交易日超10%,這一指標的持續高位通常預示階段性行情啓動。

市場參與廣度同步擴大。截至8月5日,兩融個人投資者達753.93萬名,機構投資者50085家,7月以來分別新增5.94萬名和1.78萬名。槓桿資金正成爲推動市場的重要力量。

儘管交易活躍,但槓桿水平整體穩健。融資餘額佔流通市值比維持在2.23%-2.30%,遠低於歷史峰值4.72%。市場平均維持擔保比例達280.88%,遠高於140%的警戒線。行業層面,醫藥生物、電子、電力設備等板塊融資淨買入居前。

券商把脈,慢牛邏輯下的風格博弈

面對站上關鍵點位的A股,主流機構對後市判斷呈現謹慎樂觀共識。招商證券指出,在經濟穩定復甦環境下,市場風險偏好變化主導節奏。“當前仍是融資資金、私募基金及產業ETF等活躍資金主導,在其他類型場外資金明顯入市前,預計小盤風格仍將延續”。

華西證券強調流動性對行情的支撐作用:“股市流動性維持充裕,有利於A股慢牛行情縱深演繹”。與去年“924”行情不同,本輪“623”以來A股“輪動上漲、低位補漲”特徵更明顯,賺錢效應持續性更好,有利於吸引場外資金入市。

華安證券則提示關注政策落地節奏,其建議投資者把握三條主線:成長科技、景氣支撐領域及政策受益板塊。具體包括AI、機器人、軍工,以及稀土永磁、貴金屬等業績超預期領域。

市場在槓桿與理性的平衡中尋找新高度。券商們已勾勒出三條主線:科技成長強者恆強,業績超預期領域價值重估,政策受益板塊伺機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