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5月“開門紅” 機構攻守兼備佈局“下半場”

21世紀經濟報道特約記者 龐華瑋 廣州報道

“五一”長假後第一個交易日,A股實現“開門紅”,近5000只個股上漲,呈現普漲格局。

截至5月6日收盤,上證指數重返3300點,收於3316.11點,漲1.13%,深成指漲1.84%,創業板指漲1.97%。兩市成交額重返1.3萬億之上。稀土、4G、華爲鴻蒙等概念板塊領漲。

根據新華社報道,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2日表示,中方注意到美方高層多次表態,表示願與中方就關稅問題進行談判。同時,美方近期通過相關方面多次主動向中方傳遞信息,希望與中方談起來。對此,中方正在進行評估。

上述信息給了市場積極信號。多位市場人士表示,除此之外,市場反彈還受益於外圍普漲、人民幣升值吸引外資,以及國內消費數據強勁等多重利好共振。

節後,資金佈局意願濃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科技和消費仍是機構下半場佈局的主要方向,不過經過充分調整的科技股,近期更被機構看好。

上漲邏輯

“開門紅”背後,是“五一”假期期間利好消息不斷。

“五一”假期期間,海外市場普漲。其中,中國資產領漲,恆生科技指數上漲3.1%,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上漲2.7%,恆生指數上漲1.7%,富時中國A50期貨上漲0.3%。美股方面,三大指數整體上漲,納斯達克指數上漲3.0%、標普500指數上漲2.1%、道瓊斯工業指數上漲1.6%,其中納指與標普500已修復4月2日以來全部跌幅。

“五一”假期期間人民幣和港幣匯率大幅走強,香港金管局時隔五年首次購入美元以維持聯繫匯率制度。

與此同時,國內消費數據表現超預期,“五一”假期消費數據亮眼,出行、景區、酒店、餐飲、出入境遊數據均同比增長,內需修復提振了市場信心。

總體來說,“五一”假期幾乎沒有利空,消息面利好A股市場。

“A股開盤之後上漲,更多是假期期間的補漲,整體符合預期。”青島安值投資高級研究員程天燚表示,市場結構層面依舊圍繞自主可控以及內需方向進行佈局。

壁虎資本基金經理陳雯表示,5月上市公司業績驗證期結束,壓制中小盤股和科技股上漲的因素消失。“科技股經過調整後,市場風險偏好增加,未來有望引領市場反彈。”

回頭看,自4月2日美國拋出“對等關稅”以來已經月餘,4月A股市場經歷衝擊和修復,對關稅的悲觀定價階段性緩和。

從大類資產走勢來看,“對等關稅”策略下的一個多月,資產按收益排序爲北證50、倫敦金、納斯達克100、大豆、人民幣兌美元、美國標普500以及中資債券。跌幅靠前的分別是原油、焦煤、創業板指、螺紋鋼、美元指數、香港恆指、恆生科技、滬深300。科創500與上證50則波動較小。

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分析稱,黃金走強,是“對等關稅”確實引發了全球的避險情緒,原油走弱背後是對經濟衰退的擔心。納斯達克與標普500收復失地,表明全球股市從慌亂的情緒驅動向基本面迴歸。

他進一步表示,中國平準基金則起到了穩定市場的作用,這對於防範經濟風險觸發金融風險非常關鍵。北證50的走勢,則說明對等關稅的衝擊沒有改變中國資本市場科技優先的結構特徵。而人民幣升值背後,是全球投資者判斷中國市場是下一步接納全球資金的重要陣地,大家對中國政策刺激和制度變革抱有深深的期許。

從行業的走勢看,4月美容護理、商貿零售走勢靠前,反映內需新型消費增長的必然性。農林牧漁和銀行的走勢是基於安全的考慮,電力設備、通信、煤炭、鋼鐵等跌幅靠前,反映了投資者對外需衝擊的擔心。

重回科技主線?

記者採訪瞭解到,科技和消費仍是機構下半場佈局的主要方向。但經過充分調整的科技股,近期更受機構青睞。

申萬宏源證券判斷,二季度是震盪市,消費和科技都是景氣預期強化的方向,但更看好科技的佈局機會。

其理由是,4月消費結構性機會集中演繹,科技調整波段延續。目前,消費板塊賺錢效應處於相對高位,科技股處於相對低位。因此,現階段更加看好科技的佈局機會,中期看好國內AI算力和具身智能的投資機會。

東吳證券同樣認爲,後續市場風格或迴歸科技成長主線。“具體來看,可以關注機器人、人工智能、國產算力產業鏈(先進製程)、軍工電子、創新藥、低空經濟、可控核聚變等方向。”

招商證券認爲,年報及一季報披露結束,上市公司盈利增速迎來久違的上行拐點。而且,由於經營流量淨額大幅改善,資本開支下滑,自由現金流拐點確立,奠定A股整體向上的方向。

“業績披露期結束後,市場會積極地在業績改善的行業進行投資標的佈局。而進入業績真空期後,新產業趨勢方興未艾,產業趨勢投資和主題投資在當前環境下有望迴歸。”招商證券認爲,市場在五月有望呈現“權重指數回升,科技成長活躍”的格局,風格方面,偏科技、中小風格有望重新迴歸。

博時基金從中期的角度,也更看好科技成長方向。其表示考慮到TMT當前已處於相對低位,且AI產業趨勢仍具備較強確定性,待風險因素落地後科技成長或佔優。

“啞鈴”策略

而回歸業績層面,上市公司2024年報和2025年一季報發佈之後,不少機構認爲,“啞鈴策略”仍是攻守兼備的選擇,建議一手科技成長,一手“消費+紅利”防禦。

國泰基金指出,A股上市公司業績回升,其中,全年盈利增長較高的是農林牧漁以及受益於資本市場改善的非銀金融,盈利實現正增長的行業較爲稀缺,電子、交通運輸盈利同比增速超過10%;盈利下滑較多的板塊來自地產鏈(房地產、鋼鐵、建材和輕工製造)、電力設備及新能源及傳媒。

國泰基金認爲,關稅緩和預期和海外CSP廠商業績、資本開支超預期背景下,出口鏈、果鏈、NV鏈、T鏈可能具備反彈彈性。但中期看關稅的不確定性仍然極大,內需地產、服務消費、貴金屬、公用事業仍有較高防禦配置價值。

格雷資產總經理張可興也認爲,今年是內需轉折元年。“至少在未來兩三年之內,我們都比較看好以內需爲主的消費、醫藥,以及一些科技相關的板塊。最近四年市場大幅調整,以消費內需爲主的很多股票從高點回撤了60%~80%,估值也跌到非常便宜的位置,而它們的股息率有的已超過5%,同時,在未來的三五年,這些企業還具有一定的成長性。這類公司未來的股票回報率會很高。”

民生證券同樣推薦“啞鈴策略”,建議配置受益於中國需求構建的消費行業(旅遊休閒、乳製品、食品等行業)。與此同時,在全球經濟秩序重塑的過程中,需求和供給將會重建,推薦關注資源品(銅、鋁、黃金)、資本品(工程機械、鋼鐵等)。此外,應對潛在的外部衝擊,低估值金融(銀行、保險)、內部實物消耗+紅利的煤炭也值得關注。

中信建投證券則認爲,A股上市公司一季報披露收官,利潤端改善,行業營收增速呈結構性分化,關注能夠維持高景氣的行業。

“展望五月,市場或維持震盪格局,短期風險偏好繼續邊際改善,或推動市場風格階段性轉向成長。關注電子、機械設備、計算機、汽車、家電、農林牧漁、商貿零售、美容護理、社會服務等行業。”中信建投證券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