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條款爭議 微軟、OpenAI合約談判卡關

@@@OpenAI@@@崛起替最大外部股東微軟帶來技術與商業利益。美國科技新聞網站The Information披露,雙方近來因通用人工智慧(AGI)定義及權限爭議,合約談判卡關,關係急劇惡化,恐影響OpenAI重組與IPO(首次公開發行)進度。

中央社報導,回顧微軟與OpenAI合作關係,二○一九年,微軟向OpenAI投資十億美元(約新臺幣三百億元)成爲其獨家合作伙伴;二○二二年十一月,OpenAI推出ChatGPT意外爆紅,微軟成爲最大受益者之一;二○二三年,微軟出資一百億美元助OpenAI發展技術。

雙方合作形式是微軟出資,換取OpenAI智慧財產權及百分之廿營收分潤。根據合約協議,微軟在二○三○年前可使用OpenAI最新技術,不過當中有項條款,就是一旦OpenAI董事會認定其AI發展已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時,可切斷微軟對新技術的使用權限。

The Information披露,兩公司近來爲「AGI條款」爆發衝突。合作之初,微軟高層對「AGI條款」沒太多顧慮,當時,業界普遍認爲AGI仍十分遙遠,但OpenAI技術進展迅速,AGI已快要實現。

同一時間,OpenAI正朝組織結構重組、營利部門IPO方向前進,需要取得外部最大股東微軟的同意。微軟希望OpenAI移除「AGI條款」,但OpenAI拒絕讓步。

OpenAI二○一五年成立時,以開發造福全人類的技術爲核心理念,當時,阿特曼及另一名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希望確保最強大的科技不會落入營利公司手中,因此有了與微軟的「AGI條款」,來防止微軟取得可能被用來發展核融合等技術的AI。

微軟則認爲,要讓微軟產品脫穎而出,取得OpenAI最新技術是關鍵。

據兩名參與雙方談判的人士透露,隨着OpenAI技術日益進步、業務急速擴張,甚至有時形成威脅,微軟對「能否持續使用最新技術」的擔憂,在過去兩年愈來愈強烈。

過去八個月,雙方談判因「AGI條款」陷僵局,這場談判牽涉到更廣泛投資人,包括日本軟銀集團,他們預期OpenAI將推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IPO、籌措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