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信嬤」走失動員500人搜山 兒砸150萬打「失智針」喊值得
記者許宥孺/高雄報導
食藥署今年6月正式覈准2款失智症新藥用以治療阿茲海默症,透過清除大腦累積的澱粉蛋白,延緩病情惡化,不過目前僅供自費,完整療程至少得花上150萬元。高雄榮總本月施打第1針失智針,儘管費用不便宜,且病況不可逆轉,但家屬仍樂意一試,盼讓母親在人生最後一段路活得更有尊嚴。
▲衛福部覈准「欣智樂」與「樂意保」失智症新藥用以治療輕度阿茲海默症,圖爲樂意保。(圖/朱哲生醫師提供)
失智症治療迎來新里程碑,食藥署今年6月核準兩款失智症新藥「樂意保」、「欣智樂」,爲單株抗體類藥物,用來治療阿茲海默症引起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和「輕度阿茲海默症病人」,爲患者和家屬帶來新希望。高雄榮總今年8月進行採購,並在9月16日施打院內第一針,這也是全臺首例由精神科醫師施打針劑,此項治療在國內外大多由神經內科施打。
▲潘先生的母親確診輕度阿茲海默症,上週於高雄榮總接受自費治療。(圖/記者許宥孺攝)
施打第一針的71歲鍾姓阿嬤,有高血壓慢性病,過去沒有過腦傷、中風病史,4年前認知開始退化,2年前確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今年6月到高雄榮總就診詢問單株抗體治療。兒子潘坤昱表示,4年前發現媽媽經常忘東忘西,光是健保卡就辦了3、4次,講話時序也兜不起來,經常把自己形容得猶如可憐的「阿信」,搞的所有家人在媽媽面前講話都要很小心。
潘坤昱說,媽媽平日獨居,不願搬與子女同住,僅能透過監視器查看母親的狀況,他透過報章雜誌得知失智針資訊,就診檢查後確認媽媽輕度失智符合施打資格,沒想到才隔不久,媽媽就發生上山採竹筍迷路6個鐘頭,動員村子500人搜山才尋獲,又想起外婆也曾因失智誤喝農藥致死,讓他真的嚇了一跳。因病程進入中度失智就無法接受針劑治療,未來上廁所、吃飯生活自理都是問題,因此希望越早讓媽媽接受療程。
潘坤昱表示,雖然失智針要價不菲,18個月完整療程要150萬,且也不是讓病況好轉,但能延緩失智至少5年,他認爲媽媽已活到71歲,人也最多活到80幾歲,家屬追求的就是這十年的生活品質,且讓媽媽老的有尊嚴,絕對是划算。
▲高雄榮總老年身心科醫師朱哲生。(圖/記者許宥孺攝)
收治病例的高雄榮總老年身心科朱哲生醫師表示,單株抗體治療的核心在於針對大腦內累積的β類澱粉蛋白,透過抗體機制協助清除沉積,期望能延緩阿茲海默症的惡化。「傳統治療多以藥物改善認知症狀或行爲問題,但無法直接改變病程。單株抗體的突破在於能干預病理機制本身,臨牀研究顯示,患者接受完整療程後,可有效延緩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
朱哲生表示,失智針目前僅提供自費治療,完整療程長達18個月,然而並非打針後就能逆轉病況,治療期間也可能出現頭痛、注射部位反應,以及影像學檢查顯示的腦部水腫或出血現象。患者也有可能出現意識混亂、視覺變化、頭暈、噁心和步態困難。爲確保治療安全,臨牀團隊在病患與家屬充分理解療效與風險後,共同決定是否進入療程,進入正式療程前,也會審慎進行用藥前評估,包括進行神經心理測驗,確認認知程度是早期輕度、確認類澱粉蛋白程度、做ApoE基因檢測以及MRI核磁共振確認副作用風險。
▲高雄榮總院長陳金順。(圖/記者許宥孺攝)
高雄榮總院長陳金順指出,高榮長期關注失智症的醫療照護與研究,這次引進單株抗體療法,代表醫院在前瞻醫療領域的承擔與責任。「失智症是高齡社會最嚴峻的挑戰之一,我們希望藉由國際最新的治療藥物,給予病患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