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魯科爾沁:遊牧晨霧美如畫
初秋破曉,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巴彥溫都爾蘇木的山巒間,乳白色晨霧從河谷緩緩升騰,如絲緞纏繞起伏的丘陵,遠處風電塔的剪影在霧靄中若隱若現。這片原生態草原,正是內蒙古塔林花國家自然公園——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的核心承載地,以晨霧爲幕,書寫着自然與文明共生的詩意篇章。
8月10日,在阿魯科爾沁旗最北部的巴彥溫都爾蘇木塔林花國家自然公園拍攝的晨霧。(李富 端木 攝)
塔林花的晨霧是天地揮毫的傑作,當第一縷陽光穿透雲層,雲霧順着山勢流淌,在溝壑間形成“雲海瀑布”,青綠山巒時而半掩霧紗,時而全然舒展,層次如立體畫卷般分明。作爲“草原+山地+河流”複合生態系統的承載地,公園劃分爲南北片區,東南緊鄰高格斯臺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構成生態保護的天然屏障。這裡是生物多樣性的富集地,晨霧中閃過的馬鹿、黃羊,掠過的金雕,皆爲生態活力的生動註腳。更令人稱奇的是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山巔風電塔羣如銀色巨人佇立,風車葉片在霧中緩緩轉動,將清潔能源脈動注入古老草原;山腳下,牧民的摩托與勒勒車並行,蒙古包炊煙穿透霧氣,奶食品的香氣瀰漫開來,千年遊牧智慧與現代發展在晨霧中達成奇妙和解。
晨霧中的塔林花,亦是遊牧文明的活態博物館。牧民遵循“逐水草而居,分四季而牧”的傳統,冬春與夏秋營地的遷徙軌跡,勾勒出人與自然依存的生態密碼。蒙古包搭建仍循榫卯邏輯,勒勒車吱呀聲裡,奶豆腐製作傳承着蒙古族飲食文化;若逢那達慕盛會,搏克、賽馬的吶喊穿透霧靄,祭敖包的煙火則寄託着對天地的敬畏。這片土地承載着厚重歷史,作爲烏桓、鮮卑發祥地,察汗浩特古城的殘垣與“蒙古汗廷音樂”“勒勒車製作”“阿日奔蘇木婚禮”等3項國家級非遺交織,讓晨霧中的草原成爲跨越時空的文化容器。
當晨霧漸散,陽光鋪滿草甸,牛羊在光影中漫步,風電塔剪影定格爲現代牧歌。阿魯科爾沁的晨霧,不僅是自然饋贈,更是生態與文明共生的見證——雲海漫卷處,遊牧文明正以最本真的姿態,續寫與自然相融的永恆詩篇。(李富 端木)
來源: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官方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