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聯酋媒體:爲何世界不會離開中國?
來源:環球時報
阿聯酋《阿拉伯郵報》7月5日文章,原題:爲何世界不會離開中國 在全球經濟形勢不穩定不均衡的背景下,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能力不僅是個亮點,更是中國長期規劃、政策穩定性的無聲明證,以及對創新驅動型增長的承諾。與西方關於經濟脫鉤或投資者撤離的敘事相反,最新數據描繪出一幅更爲現實的畫面:外資不僅留在中國,而且正在加倍投入。
有關數字具有說服力。2025年1月至5月,中國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1090.4億元人民幣。其中,電子商務服務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化學藥品製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146%、74.9%、59.2%、20%。這些數字不容忽視;它們表明外國企業已做出結構性承諾,目的是融入中國不斷髮展的工業生態系統。
原因不難理解。如今中國已不再僅僅是製造業中心,日益成爲商業模式和技術進步的試驗場。從數字基礎設施到低碳產業轉型,中國正引領下一代經濟發展步伐。跨國公司也深度參與變革中。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正在加速創新驅動的數字和綠色生產力的出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外國企業不僅是中國經濟崛起的受益者,也是中國未來的共同創造者。那種認爲中國在某種程度上“封閉”或轉向內向發展的觀點是錯誤的。我們所見證的是一種重構:從低成本生產轉向高價值創新,從簡單的出口轉向複雜的共生價值鏈。這種重新調整不僅體現在產品上,還體現在目標設定上。如今,許多外國公司都將在中國的業務視爲全球戰略的關鍵環節。正如美國康明斯公司全球副總裁、康明斯中國董事長石內森所強調的,目標不僅是服務於中國市場,還要支持中國汽車製造商在全球拓展。這種合作關係凸顯了一種雖悄無聲息卻意義深遠的轉變:中國不再僅僅是投資目的地,而且是跳板。
除了數據和董事會策略,還有一個更廣泛的故事正在展開,即對中國的體制和基礎設施韌性重燃信心。無論是京津冀地區先進的物流生態系統,還是不斷擴大的自由貿易區網絡,又或是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快接受數字化轉型的龐大消費者羣體,中國都提供了一個獎勵長期願景的商業環境。這種勢頭不僅延伸到工廠和實驗室,還延伸到旅遊業、服務業和文化交流領域。中國國航、新西蘭航空和新西蘭旅遊局之間的新合作關係,就是民間交流得以恢復並帶來經濟影響的一個例證。此類舉措表明市場需求正在復甦,同時也體現了強大的軟實力共振。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這種持續流入中國的資本和信心具有一定啓示意義。儘管華盛頓及其盟友加劇戰略競爭、技術限制和貿易不確定性,但全球企業領袖仍能清醒辨別政治敘事與經濟現實。對許多人而言,問題不在於是否要在華投資,而是如何更明智地進行投資。
1月至5月,日本、英國、韓國、德國實際對華投資分別增長70.2%、60.9%、10.3%、7.1%。這些經濟體在中國的投資額度並不小,它們是高科技和汽車領域的核心參與者,對中國的重新押注具有分量。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在今年6月中旬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在華外資企業正在重塑產業鏈,推動本土化創新。這至關重要,因爲它不僅意味着交易性投資,還意味着變革性融合。流入中國的不僅是資本,更有對中國長期願景的信任不斷增加。
當然,中國的前進仍存在一些挑戰。但若以當前外國直接投資的激增情況爲參考,全球投資者正在用他們的錢包以及在華存在來投票。他們押注中國,並非出於感情因素,而是出於戰略考量。全球努力應對經濟分化和增長乏力問題之際,中國持續有能力吸引並吸納外國投資這一現象提醒我們:穩定、創新和開放並非只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優勢。在這個動盪的十年裡,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同時具備這三項優勢,而中國具備。全世界都在密切關注這一切。(作者伊姆蘭·哈立德,辛斌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