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後退一步爲的是前進兩步
2024年的雲棲大會,在宣傳AI上是空前高調的,在宣傳阿里雲自身上是空前剋制的。
作爲主人的吳泳銘,發言相當的簡短,但也非常精煉,但引起我注意的是,在這篇2400多字的演講稿中,“雲計算”這個詞只出現了1次,而“AI計算”和“AI算力”兩個詞出現了很多次。
透過這次大會,我們能看到阿里雲的“陽謀”——謙抑自己,綁定AI,謀求更大的未來。
吳時代的阿里雲的打法愈發清晰可見,更溫和但也更堅定。有時候,後退一步,卻可以前進兩步。
——導語
01
阿里雲不再“自戀”
今年的雲棲大會,和往屆大有不同。
總體觀感,是阿里雲的在整個雲棲大會上,從C位上的後退一步。
去年的雲棲大會前夜,吳泳銘正式“接棒”阿里雲,成爲阿里巴巴集團CEO兼任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但在當年10月底的2023雲棲大會上,初上任的吳泳銘選擇了坐在臺下,並未登臺發言。
歷屆的雲棲大會,雖然是阿里雲的生態大會,但某種程度上更可以看作是阿里雲的每年最熱鬧的一場技術年度秀,無論是技術展示還是新品發佈,阿里雲都處於絕對中心的位置。
而2024年的雲棲大會,和以往任何一屆都有所不同的是——阿里雲選擇從舞臺中央後退一步,把聚光燈下的位置留給了合作伙伴,我覺得這是吳泳銘時代的阿里雲的一個隱喻。
我做了一個小小的統計,2023年的雲棲大會,在級別最高的第一天主會場上臺發言的,一共有11位嘉賓,其中阿里方面有3人蔘加了主旨演講,佔當天主旨演講的比例是27%。
而2024年的雲棲大會的主會場第一天,有16位嘉賓上臺發言,但代表阿里的僅有吳泳銘和阿里雲CTO周靖人兩位,佔比從27%驟降到了12.5%。
換句話說就是,阿里自家人在雲棲主論壇上的演講份額,從近三分之一變成八分之一,“含阿量”大幅度下降。
而另一個形式上的重大變化是,以往以單人主旨演講爲絕對主導的主會場演講形式,變成了三次圓桌論壇,分別討論了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未來、生成式AI對自動駕駛的影響,以及人型機器人的現狀和未來。
簡言之,雲棲大會的主論壇形式,由以往的阿里雲高管、阿里雲重要客戶的證言爲主角的單向輸出,變成了由阿里雲的客戶和當前AI行業的主要參與者、創業者的思想奏鳴曲,從阿里雲的“獨唱”變成了諸多客戶和生態參與者的“合唱”。
02
他們都是AI樂觀主義者
應該說,今年主論壇的三場圓桌會議,嘉賓的發言都精彩且富有技術含量。
第一場參與的嘉賓,有前任微軟全球副總裁、階躍星辰創始人姜大昕,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朱軍,以及大模型賽道的偶像級人物、月之暗面Kimi創始人楊植麟。
這場會談其實只有兩個重點話題——嘉賓們是否認可,AGI在未來18個月內仍會繼續有革命性的突破?以及對於目前超熱度話題o1的各抒己見。
幾乎所有嘉賓都同意,AGI發展仍然處於相對早期,發展上限仍然非常高,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對資金的需求將是巨大的,而帶來的創新空間,包括留給新創企業的機會仍然是非常大的。
更精彩的是討論o1話題的部分,這需要介紹一點背景。
大體上來說,傳統的Transformer模型擅長並行計算,但在處理需要邏輯推理的複雜問題時表現欠佳。而CoT(思維鏈)的核心思想,是讓模型模擬人類的思考方式,通過生成一系列中間推理步驟,來解決複雜問題。而OpenAI 近期發佈的o1 模型,或正是上述理念的實踐,所以引發了廣泛的注意。
o1將在做出反應之前花更多的時間思考問題,就像人一樣。通過訓練,它們學會了完善思維過程,嘗試不同的策略,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幾乎所有人都提及了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在《快思慢想》一書中提出的理論,即人腦分爲系統1和系統2,而系統2是指的——人會在某些時候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例如複雜的運算和推理等等。
簡言之,承認o1或類似作用的路徑在大模型發展未來中的重要性,就幾乎等於承認大模型將逐步發展到接近人或者超過人在深度思考時具有的能力。
所以才說,不管嘉賓的具體觀點如何,他們都對AGI的發展潛力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並呼籲國內的業界在更高水平上推進大模型能力的進化。
相對這場純粹是思想對撞的圓桌會議,討論自動駕駛和機器人的論壇更具有現實色彩。
例如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就極爲樂觀的表示:端到端的模型下限能力,有望在明年快速提高,“一旦提高後,不用2年時間,在全球範圍內就可以做到超越L4標準的能力。據悉,今年5月,小鵬汽車在國內率先實現端到端自動駕駛量產上車。小鵬汽車宣佈每年投入35億元用於研發,其中7億元用於算力訓練,還將與阿里雲持續深化合作,加速推動端到端大模型落地。
而在“機器人的圖靈時刻”對話中,四家知名的人形機器人廠商——宇樹科技、星動紀元、銀河通用、逐跡動力,對於機器人賽道的爆發點判斷高度趨同,即都認爲,具身智能將會是多模態大模型的殺手級應用,5年內在特定場景會有大規模落地,10年內能走進家庭。
不過,觀察這些嘉賓的另一個角度是,除了他們各自不凡的履歷之外,他們之間最大的公約數就是,他們都是AI發展的樂觀主義派,這纔是他們各自的技術身份或者創業者身份之外,能夠走上這次大會主論壇的一個重要原因。
用俗氣一點的話說,就是阿里雲請這些AI的樂觀主義者來“擡樁”,爲營造AI時代的迫面而來,再增添一重緊迫的氛圍感。
用雅緻一點的話說,就是阿里雲利用自己的行業地位和影響力,在爲中國AI的發展在最大程度上凝聚共識。
03
當仁不讓
其實,細數這次雲棲大會中關於阿里雲自身在AI方面的進步的宣講和展示,仍然佔比不低。
例如,通義大模型仍迎來了年度重磅發佈。尤其是發佈了開源模型Qwen2.5系列,同時上架語言、音頻、視覺等100多款全模態模型,並公佈了一組數據——通義開源模型累計下載量已經突破4000萬,通義原生模型和衍生模型總數超過5萬,成爲僅次於美國Llama的世界級模型羣。
但總體而言,阿里雲的調性仍然是剋制和低調的。
一位接近阿里雲的朋友告訴我:“我們這次得到的要求,就是不要再突出阿里雲,不要再過分強調阿里的通義千問大模型,雖然通義千問的具體應用案例還將在分論壇和展示廳裡出現,但我們希望大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都放在這上面,我們要展現各家大模型的百花齊放,要展現阿里雲在努力服務好客戶。”
也從這次雲棲大會上,我們得以對吳泳銘主導的阿里雲的新打法,有了一個較爲全面的認知,細說又可以分爲三部分。
第一個打法,是要守住乃至擴大目前阿里雲的市場份額,其中一個堅決的策略就是利用規模優勢,持續的以價換量。
作爲沒有爭議的阿里第二增長引擎,阿里雲較淘天業務有更高的發展上限。但與之同時,雲計算市場的同質化競爭也不可避免的擴大,考慮到巨大的規模優勢可以作爲價格調整的壓艙石,吳泳銘時代的阿里雲在保持價格優勢上動作明顯,一以貫之。
第二個打法,是牢固綁定AI的趨勢。
可以說,基於信息化、數字化等新基建的第一波雲計算紅利期,就算還沒有過去,但也所剩無多,阿里雲必須積極推動在下一波浪潮——AI算力需求的潮水涌起之初,就成爲市場定價體系的錨定者。
這也是爲什麼吳泳銘反覆在演講中提及的——阿里雲的模型推理成本指數級下降,已經遠遠超過摩爾定律。一年來,通義千問API在阿里雲百鍊上的調用價格下降了97%,百萬Tokens調用花費最低已經降到了5毛錢。推理成本是應用爆發的關鍵問題,阿里雲會努力把成本繼續降下去。
第三個打法,是更主動的助推AI產業。
吳泳銘的落子佈局,都基於一個現實,那就是肉眼可見的,在新增算力市場上,超過50%的新需求由AI驅動產生,而由於種種原因,阿里雲雖然投資新建了大量的AI算力,但還是遠遠不能滿足客戶的旺盛需求。
在這種背景下,阿里雲只有基於最大程度的客觀利他性和自我剋制,從AI競爭的參與者,變成更高層面的AI發展的助推者,才能深刻而有先見的與中國AI產業深度綁定,才能最大程度的在發展中獲得更多的確定性。
中國有模型即服務的企業不少,大模型企業也不少,但是能夠把成千上萬的AI創業企業凝聚起來形成共識,去幫助這個行業裡每一個需要幫助的生態企業有機會能夠“成勢”的卻屈指可數,阿里雲是其中當之無愧的首選,某種程度上,我認爲這纔是真正的生態經濟。
AI,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是一塊凝聚了的寶石,而是無數創新的律動。大勢已起、大潮洶涌,現在要解決的是誰來承擔艱難繁劇的工作,不斷的進行協同和溝通,把中國的AI產業成爲全球唯二的創新策源地的大事。
溫和而且低調的吳泳銘,這次選擇可謂毫不猶豫,那就是當仁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