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速賣通:帶着“王者基因”,卻陷入“成長煩惱”

近年來,全球跨境電商領域的競爭格局經歷了深刻變革。前不久敦煌網的爆火更是讓全世界的目光再度聚集到跨境電商領域。

作爲平臺型企業的典型代表,速賣通自2010年創立後,依託阿里巴巴集團的資源稟賦與全球化戰略,逐步構建起覆蓋全球市場的數字貿易網絡,在國際市場確立了領先地位。它既承載着阿里巴巴的全球化野心,也承受着新興市場規則與技術競爭的雙重碾壓。

然而,當Temu以“價格屠夫”姿態席捲歐美,Shein用柔性供應鏈重構快時尚格局,速賣通的生存空間正被擠壓。這個曾以“全球買全球賣”爲傲的平臺,如今面臨更復雜的命題。

破局者的底牌:速賣通的三重護城河

速賣通的崛起絕非偶然。當亞馬遜沉迷於“飛輪效應”,eBay困於老舊體系時,它憑藉對新興市場的敏銳嗅覺與技術賦能,開闢出獨特的第三條道路。這種優勢既體現在物流網絡的規模效應上,也根植於對中小商家的生態賦能,更在於數據驅動的敏捷響應能力。

其一,速賣通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其獨特的垂直整合能力,這種基於產業互聯網的供應鏈協同效應構建了難以複製的競爭壁壘。依託阿里巴巴生態體系,速賣通深度連接1688工業品批發、淘寶等核心資源,可直連長三角、珠三角等製造業集羣,形成了覆蓋3C數碼、服飾、家居的立體化商品矩陣。這種“工廠直達消費者”的模式,消除了傳統中間環節,使速賣通能以低於亞馬遜的價格提供商品。

與此同時,技術的應用則進一步放大了供應鏈優勢。具體來看,速賣通可通過智能選品系統實現需求預測與庫存優化的動態平衡,依託菜鳥網絡智能物流中樞將縮短跨境配送時效,同時藉助阿里雲多語言實時翻譯引擎突破語言障礙。這種“技術+供應鏈”的雙引擎驅動模型,在維持成本結構優化的同時,實現訂單履約效率的提升。

其二,速賣通依託菜鳥網絡構建了完善的全球物流網絡,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自創立伊始,速賣通便確立了全球化發展戰略,歷經多年戰略佈局,其業務網絡覆蓋範圍持續擴大。據官方資料顯示,截至目前,速賣通覆蓋了全球220個國家和地區。在俄羅斯、巴西、西班牙等新興市場,速賣通憑藉差異化競爭優勢建立起了顯著影響力。以巴西市場爲例,據巴西研究機構Conversion的報告顯示,2024年6月,速賣通(AliExpress)的訪問量顯著增長11.9%,在巴西跨境電商平臺中排名第一。

其三,阿里系資源的全鏈路賦能,是速賣通快速拓展海外市場的重要支撐。速賣通的真正壁壘在於阿里巴巴生態的協同能力,具體來看,螞蟻集團的跨境支付解決方案覆蓋60多個幣種,菜鳥網絡的海外倉佈局縮短物流時效至7天,阿里國際站的B端資源則爲速賣通提供穩定供貨渠道。這種“支付+物流+供應鏈”的閉環,構建了難以複製的競爭護城河。

勁敵環伺,突圍不易

當前全球跨境電商已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儘管速賣通已經在海外市場取得了相當亮眼的成績,但其仍面臨着來自外界的壓力。

一方面,以Temu、Shein爲代表的新銳勢力正以顛覆性創新重構全球電商版圖。據伯恩斯坦研究公司此前的報告預測,Temu2024年的商品交易總額(GMV)有望達到540億美元。憑藉着極致低價和全託管模式,Temu在海外市場迅速攻城略地。與此同時,Shein則通過柔性供應鏈實現7天極速上新,其服裝類目復購率比速賣通高出不少;TikTok Shop則憑藉着直播帶貨模式在東南亞市場蠶食了速賣通3C品類的基本盤。面對衝擊,速賣通陷入兩難境地,若跟進低價策略,將損害現有賣家利益;若維持現狀,則面臨用戶流失風險。

另一方面,在各個目標市場,速賣通還面臨着本土電商平臺的激烈競爭。以韓國市場爲例,該市場有Coupang、11Street等本土電商巨頭。其中,Coupang通過密佈全國的倉儲網絡,實現了部分地區的當日達或次日達服務,形成高頻消費場景的絕對優勢;11Street則通過豐富的本土商品資源、社交化營銷與定製化促銷活動,在細分市場建立影響力。這些本土電商平臺在物流時效、本地化服務及用戶信任度方面具備先天優勢,對速賣通的市場拓展構成嚴峻挑戰。爲有效彌合與本土競爭對手的運營差距,速賣通亟需增強在地化能力建設,通過加大資源投入優化本土運營體系。

效率背後的隱憂

儘管速賣通展現出強大的增長勢能,但其高速擴張也暴露出多重矛盾。

其一,速賣通運營模式高頻調整有可能會引發商戶的經營困擾。回看速賣通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在最近幾年,速賣通平臺先後完成三次重大戰略轉型:從全託管模式轉向半托管模式,繼而重啓POP第三方賣家生態體系。2023年推出的Choice頻道雖實現訂單量持續增長,卻暴露出平臺機制與商戶經營的適配困境。爲滿足國際物流時效標準,商戶需提前將商品集中備貨至杭州保稅倉,此舉顯著推高了庫存週轉成本與倉儲費用。而“本地化退貨”政策的實施,更令商家承受雙重成本壓力。

這種高頻次的運營模式調整使商家的資源配置面臨持續性挑戰,即每當完成某類模式的資源投入與運營適配,平臺策略轉向便迫使商戶重新調整商品佈局、資金配置及團隊架構,導致商戶難以建立可持續的經營規劃,平臺信任度同步承壓。

其二,作爲電商運營的核心支撐體系,物流時效與售後服務存在全鏈路協同不足。速賣通雖雖通過“全球5日達”等戰略產品實現局部突破,但受物流基礎設施等因素制約,跨境配送時效呈現明顯差異。以韓國市場爲例,由於擁有地理鄰近優勢,消費者平均收貨週期壓縮至3.8天;反觀歐美核心市場,由於跨境物流網絡滲透不足,難以實現同等時效標準。

在售後體系方面,“本地退”政策在提升消費體驗的同時,暴露出逆向物流體系建設的滯後性,即平臺與商家間權責劃分模糊,導致商家被迫承擔超額退貨成本,同時面臨退換貨流程複雜、處理效率低下等運營痛點。這種供應鏈協同斷層不僅造成消費者體驗落差,更形成運營成本攀升與品牌美譽度受損的雙重危機,直接影響平臺可持續經營能力。

速賣通的困境本質是跨境電商發展階段轉變的縮影:從早期的流量紅利時代,進入制度合規、本地深耕、技術壁壘並重的新週期。其能否突破困局,取決於三個關鍵抉擇:是否持續投入重資產物流建設以對抗地緣風險,能否構建超越價格戰的核心競爭力,以及是否在數據利用與隱私保護間找到平衡點。唯有將“中國速度”轉化爲“全球韌性”,方能在規則重構的浪潮中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