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轎篙竹大規模變色枯死 災情持續擴大 農業部祭對策

嘉義縣阿里山地區竹子大規模泛黃枯死,已對山區轎篙產業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呂妍庭攝)

近幾年大阿里山竹林「變色」,原本整山綠油油,現夾雜一片又一片枯黃。(呂妍庭攝)

嘉義縣阿里山地區竹子大規模泛黃枯死,不但林相改變,轎篙筍又是阿里山特產,對山區經濟衝擊相當大,近年農政單位努力找出原因,最後發現轎篙竹枯死病株雖有簇葉病、稻熱病等多重病害,最主要原因仍是氣候變遷及竹林老化所致,包括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林業試驗所等單位將透過伐除病株、育健康竹苗等方式,多管齊下找解方,至於農業部也規畫造林獎勵從20年縮短到6年,對農民轉作或林相改變都有幫助。

近幾年大阿里山竹林「變色」,原本整山綠油油,現夾雜一片又一片枯黃,部分枯死竹林傾倒、死亡,且轎篙竹大規模死亡現象,從海拔1500多公尺不斷往下擴張至1000公尺以下,災情持續擴大,由於轎篙筍是鄒族原住民主要收入來源之一,筍農收入大受影響,加上竹子乾枯,也引發豪大雨可能成災或提高森林火災發生的疑慮。

括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林業試驗所等單位將透過伐除病株、育健康竹苗等方式,多管齊下找解方。(呂妍庭攝)

林業署嘉義分署長李定忠表示,這幾年持續請林業試驗所等專家學者至奮起湖等地現勘,進一步發現轎篙竹枯死病株有簇葉病、稻熱病等多種病害,伴隨氣候變遷、竹林老化,導致目前連健康竹苗都找不到。

李定忠說,由於竹林枯死成因複雜,目前也推動很多試驗計劃,像嘉義分署將在山上分區進行竹林病株及老竹伐除,大約要砍掉10公頃染病竹林,另外,林試所也會找一塊安全竹林地,透過火燒炭化方式把病株殺死,透過多元方式,看能不能長出健康竹苗。

林業試驗所已規畫2025年到2028年要在嘉義縣山區執行「樹木有害生物管理與調適策略研究」計劃,希望能改善阿里山竹類健康度、管理有害生物及調適當前枯萎情形,執行內容包括竹類病毒快速診斷技術、竹類脫毒健康種苗生產、竹類有害生物綜合管理 (IPM) 技術建立和輔導竹健康苗示範場域等。

李定忠指出,嘉義分署已在奮起湖地區建置林業剩餘資材循環再利用示範場域,採購破碎機、氣化爐系統、乾燥系統及精油系統,未來可協助山區林農枯死老竹伐採後去化,進行林下經濟如金線連、段木香菇產品乾燥,甚至投入非木質林產品如精油、生物炭、木竹醋液的生產。

在獎勵輔導造林辦法修正後,縮短獎勵造林期間將從20年變6年,目前規畫以木材生產林及非木材生產林2種不同目標分流實施造林,增加土地規畫利用,李定忠說,最新辦法尚未公告,不過日後採堆疊式獎勵金給付,包括造林獎勵金、成林獎勵金及林產業儲備獎勵金,最高可領60萬元。

立委陳冠廷上週也在經濟委員會上質詢農業部長陳駿季,要求提供實際對應方案,針對阿里山陡峭地形枯竹難以清除,陳駿季回覆會請林業署評估引進輕型機具,以「共同使用」方式,輔導合作社或地方組織申請使用,優先處理高火災風險區域。

對枯竹再利用,陳冠廷建議,應協助設置移動式炭化爐等設施,讓廢竹變黃金,並重申阿里山轎篙竹的困境,需要中央與地方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