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未來:電商和雲+AI
“電商”與“雲+AI”將成爲阿里巴巴未來三至五年的核心戰略方向。5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在“510阿里日”親友見面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公司未來三至五年的核心戰略方向,並強調AI技術將成爲所有業務的核心驅動力。蔡崇信表示,阿里巴巴將全面推動AI技術與各業務板塊的深度融合,以技術創新突破行業邊界,探索新的用戶入口,增強市場競爭力。
儘管電商是阿里巴巴的傳統優勢領域,但蔡崇信坦言,電商本質上是一個垂直類目,並不佔據互聯網的全局入口。爲了突破這一侷限,阿里巴巴計劃通過AI技術重構電商生態。蔡崇信提到,AI的應用不僅限於優化搜索推薦、智能客服等環節,更重要的是探索如何利用AI創造新的用戶入口。
這意味着,未來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將不再侷限於傳統的貨架式電商,而是通過AI驅動的個性化推薦、社交化購物、虛擬購物助手等創新模式,打造更智能、更高效的消費體驗。
目前,淘寶已試水AI搭配助手,天貓國際上線智能導購系統,1688平臺運用AI優化供應鏈匹配效率。數據顯示,應用AI技術的業務單元用戶停留時長平均提升32%,轉化率提高18個百分點。
“未來三到五年,所有業務都應以AI爲驅動。”蔡崇信表示,阿里雲將持續加大在AI大模型、算力基礎設施、行業解決方案等方面的投入,以支持集團及各子公司的智能化升級。
雲計算和人工智能是阿里巴巴未來發展的另一大支柱。蔡崇信強調,阿里雲不僅是基礎設施,更是AI技術落地的關鍵平臺。他提到,阿里巴巴已經將AI技術深度融入雲計算業務,並在多個行業場景中實現商業化應用。
在雲計算領域,阿里雲正從基礎設施服務商向“AI即服務”平臺轉型。蔡崇信透露,集團每年將投入超200億元用於AI大模型研發、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和行業解決方案開發。目前,通義千問大模型已在金融、醫療、製造等八大行業落地47個解決方案。
“雲+AI”戰略包含雙重佈局:對內支撐集團智能化轉型,對外輸出技術能力。阿里雲已爲超3萬家企業提供AI開發平臺服務,其中70%爲中小企業。值得關注的是,阿里雲正在構建行業大模型生態,已與中科院、浙江大學等機構建立聯合實驗室。
集團旗下五大創新業務線同步啓動AI賦能計劃。閒魚將引入AI信用評估系統,預計降低交易糾紛率40%;夸克搜索測試“答案引擎”功能,知識類查詢準確率提升至92%;高德地圖AI導航引擎實現分鐘級路況預測;釘釘智能助手覆蓋60%高頻辦公場景;1688智能採購系統已服務25萬中小商家。
蔡崇信特別強調戰略協同性:“這些業務如同探針,既驗證AI技術的商業化路徑,又爲集團沉澱用戶行爲數據,形成良性技術迭代閉環。”
此次戰略調整折射出互聯網產業的深層變革。行業分析師指出,阿里巴巴正經歷“三級跳”轉型:從電商平臺轉向數字經濟體,再向AI科技公司進化。2024財年數據顯示,阿里雲與創新業務營收增速達28%,已成爲僅次於電商的第二增長曲線。
不過挑戰依然存在。國際諮詢機構Gartner報告顯示,全球企業在AI基礎設施的年均投入增長率達37%,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蔡崇信表示,阿里巴巴正處在從“互聯網公司”向“AI驅動科技公司”轉型的關鍵階段。未來三到五年,AI將成爲所有業務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必須把AI融入每一塊業務、每一塊環節,才能真正實現突破。”
北京商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