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很鬧!帶4孫東海墓園開音樂會…10分鐘的路「鬼擋牆」走不出去
圖爲墓園示意圖。圖/AI生成
我是聽着阿公拉二胡長大的小孩,阿公自小便有着無師自通的音樂天賦。他熱愛戲曲,常常在戲班找表演的機會,儘管已經退休,依然不忘表演的熱情。
他總是說,只要在戲棚下站久了,終會有屬於自己的演出機會。每當我和哥哥在家時,阿公就會拉起二胡,練習那些古老的曲調,甚至還常常自豪地說連鬼都喜歡聽他的音樂。這樣的話雖然令人有點小小的不安,但也讓我們都會覺得阿公很風趣。
記得那是一個燦爛的夏日,正值暑假,阿姨特意帶着住在新竹的表哥和表姐來到臺中,準備好好聚一聚。阿公則帶着我們四個兄弟姊妹,毫無預警地走進了「東海墓園」。這裡的墓園不大,沒有管理員,顯得格外清幽。從大門口望去,裡面一片寧靜,陽光穿透樹梢灑落下來,讓人覺得這裡並不像名字那樣可怕。
我們四個對於墓園的意義根本不懂,快樂地跟着阿公走進去,心中只有期待和好奇。阿公的行爲一直都很令人出乎意料,他把舊式的卡帶收音機、二胡和一堆臺語卡帶帶進了墓園。走到一棵大樹下,他竟然開始拉起二胡,音樂聲在寧靜的墓園裡迴盪。
我們四個在他身旁跟唱着,感覺就像是在舉行一場小型的音樂會,《望春風》、《燒肉糉》、《甜蜜蜜》好多經典老歌,我們一首接着一首唱得非常入神,不知道要害怕的我們無憂無慮地享受着這一切。可是不知爲何,空氣中彷彿有一股異樣的緊張感,讓我隱約感到不安,樂聲在墓園中響起,總有一種壓迫感從四周八方散發而出,好像是真的有不少觀衆在默默注視着我們的即興演出一般。
時光飛逝,漸漸地天色開始變暗。回過神來,我們四個肚子都餓到咕嚕叫,也一直吵着要吃飯,並且催促阿公想要回家了。雖然他還意猶未盡,但也覺得該吃晚餐了。
就在我們幫忙阿公收拾東西的時候,阿公突然說自己尿急,因離出口大約有十分鐘的路程,阿公選擇在墓碑旁邊直接方便起來,他背對着我們四個,拉鍊一拉就尿了起來。哥哥連忙制止,告訴阿公這樣做很不禮貌,然而阿公卻不以爲意,嘴裡還喃喃自語說什麼「我已經來做功德拉二胡給祂們聽,祂們聽得很開心,我們大家都是好兄弟,不會怎樣的啦」,然後就自顧自的隨意地解決了生理需求。
收拾完東西的我們開始朝出口走,結果我們五人開始不斷地走回到剛剛那棵大樹下,繞了又繞,巡迴好幾遍,原本十分鐘就可以走出的墓園,沒完沒了的一直重複着,似乎陷入了某種無形的循環。我們五個這下知道要緊張了,因爲這不可能是巧合。
阿公也開始感受到不對勁,眉頭緊鎖,似乎明白自己闖下了大禍。他試圖掩飾,儘量不讓我們感到恐慌,但在我心裡,已經隱約覺得這地方隱藏着什麼不尋常的東西。
阿公罵罵咧咧的大聲「撟」*了出來「靠北,鬼擋牆!」,接着我們看阿公喃喃自語,聲音中開始透着一絲絲的慌張。他雙手合十,向剛剛撒尿的那座墓碑,以及四面八方的好兄弟們道歉,語氣中流露出前所未有的敬畏感。
阿公承諾他改天會帶水果來這裡賠罪,並且會在此拉二胡表演給墓主還有其他「好兄弟」們聽。就這樣,講完沒過多久,我們懷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終於在阿公誠心的道歉後,成功走出了「東海墓園」。
那晚回到家,我們四個小朋友都很累。阿公一如既往地還是做着他平日該做的事情,卻始終無法掩蓋他心中的不安。我們也不敢跟其他家人說,而當天晚上真的睡得很香,也沒發生什麼事情,幾天後,阿公誠懇的帶着水果和冥紙回到墓園,並在那棵樹下拉起二胡向無形的祂們賠罪,幸好之後也沒什麼太奇怪的事情發生。
此後,阿公再也沒有帶我們進去那個墓園。
我知道,這裡雖然看似平靜,但那棵樹和墓碑之間,隱藏着的是一個我們無法觸碰的禁忌。在後來的日子裡,我常常會騎車經過那片墓地,因爲那是回家必經的路段,每次經過的時候,心裡總是浮現出阿公的身影和那令人毛骨悚然的經歷,這件事將永遠烙印在我的記憶深處。
無論如何,我想誰也不想輕易踏進墓地,遇到墓地請保持敬畏之心,遠遠地觀望即可,不要學靈異節目頻道去探尋那種神秘,因爲後果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後來我大概國中的時候,跟媽媽說起這起事件,媽媽才跑去念阿公說怎麼帶我們四個去那裡唱歌,覺得阿公這個行爲非常不好,她一邊說着小朋友磁場跟大人不同,沒那麼能承受那些東西,一邊擔心地問:「萬一出什麼事怎麼辦呢?」
《我見鬼了:25個靈異目擊瞬間,我們與祂們的距離》。圖/時報出版提供
阿公也是嘴硬,還回媽媽一句:「啊~不就也平安長大了。」媽媽聽完也懶得再說什麼,只叮嚀他以後別一個人跑去那種地方。從那之後,阿公就改去找戲班拉二胡,把表演的場地換成真人。
這起事件發生時我年紀尚小,大約十歲那年,阿公又跟我講古。他說,其實有時候我們去廟口看布袋戲或歌仔戲演出時,臺下的觀衆會「滿滿滿」。
我說爲什麼?阿公說,如果你沒有看到那種「滿滿滿」,那是最好的;但如果真的看到了,就要靜靜地看戲,別亂說話,最好在戲快結束前先離開。因爲那些觀衆不一定是人,是好兄弟們也一起來看戲,所以纔會「滿滿滿」。
(本文摘錄自《我見鬼了:25個靈異目擊瞬間,我們與祂們的距離》,時報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此爲民俗說法,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切勿過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