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扁民主講座 有助社會和諧
(圖/本報系資料照)
陳水扁總統2008年卸任,17年之後,4月19日首度獲邀公開演講,主題是《臺灣民主的韌性與轉型》。平心而論,他是政治的領導者,也是高度的參與者,由他主講臺灣民主進程與經驗分享,應是不二人選。
人是萬物之靈,所以能成就科學知識,進而發展成科技,科技發展則能提升產業和國家經濟,然而,科學可視爲這一切發展的根本。科學發展迄今約2500年,曾歷經多次的科學革命,諸如:達爾文、牛頓、愛因斯坦等都是劃時代的巨擘。同樣的,人類社會也有多次的社會革命或政治革命,臺灣也不例外。1979年底的美麗島事件,對於臺灣政治更有深遠的影響。
演講中,阿扁常以昔日自身在國會的折衝經驗,以及總統任期內所面臨的挑戰加以解說,諸如:因獲得跨黨派立委的支持,國會全面改選以及刑法100條的修正案才能順利通過,也纔有後來的直轄市市長、總統直選。另也述及就任總統之初,即使遇有不同意見的軍中高級將領,但基於穩定軍心,不僅沒有要其下臺,且讓他們做完任期,甚至,還多做1年。當年,雖有媒體對於政府或總統提出嚴厲批評,但也加以尊重,並捍衛其言論自由。
此外,阿扁就任總統之前的2個月內,即向李前總統請益10次,每次2小時,聆聽李前總統寶貴的治國經驗與慷慨分享,只要能聽到一個有用的概念或想法,就覺如獲至寶。另外,當被詢及柯文哲案,是否也認爲檢方起訴證據薄弱,阿扁笑說不評論個案,現在能講的,就只有一句話「似曾相識」。
另外,問及川普新政府對臺灣的衝擊爲何?阿扁強調,無論任何政黨當總統,美國都有一個最基本的想法,就是隻有美國的國家利益,沒有臺灣的利益;若要有臺灣利益,只能將臺灣利益加入美國的國家利益之中,臺灣可順便得到利益,如此精闢的見解,卻少見迴響。
最後,阿扁多次強調,每位總統都有自己的做法、不同的政府更有不同做法,但因時空背景不同,也不能比較。他呼籲大家要相信政府,相信總統。然而,近日媒體盡是關注「xx同路人」等的話題,多認爲阿扁意有所指;實際上,僅憑各自的期望與推論或曲解,讓阿扁遭受不白之冤,也讓阿扁感嘆:不知今夕是何夕。其實,相關的記載,皆可查考歷時6年,由阿扁總統口述,國史館編輯,並於2024年2月出版的《陳水扁總統訪談錄》。
阿扁目睹當前朝野嚴重對立,心有所感,也盼望其以前總統格局的演講,能有助於社會和諧。(作者爲彰化師大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