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北公車上對飯菜做1動作 營養師搖頭曝「危險溫度帶」

白飯煮完後放涼,若直接暴露在空氣中,會增加食物中毒風險。(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熱食買回家需要給它放涼嗎?許多人在購買熱食或做完便當後,會讓食物先「放風」,認爲這樣纔不會腐敗,不過營養師蔡正亮提醒,加熱後的澱粉食物,特別是米飯類,煮熟後若直接暴露在空氣中,在放置室溫下一段時間後,容易被「仙人掌桿菌」污染造成嘔吐、腹瀉,儲存時應避開7~60℃的危險溫度帶,特別是10-40度之間。

營養師蔡正亮在臉書粉專上指出,之前搭公車時曾遇過一位阿伯,把他熱呼呼的飯菜用冷氣吹風口的風吹涼,說這樣食物纔不會臭酸;有些婆婆媽媽也會把買來的油飯刻意打開放涼,然後再冷藏起來。蔡正亮說,這些行爲看起來沒什麼,但到了夏天,會增加食物中毒風險。

蔡正亮表示,隔夜飯或蒸炒過後的澱粉食物,例如白飯或米苔目,煮熟後若未密封和覆蓋就暴露在空氣中,放在室溫下一段時間後,就容易被「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 污染。這種有害菌會產生芽胞,所以耐熱溫度比一般細菌來得高,產生芽胞後,會釋放一種「腸毒素」,要加熱到90度以上,至少5分鐘,才能完全殺滅。

蔡正亮說,熱的飯菜暴露空氣中放涼,帶回去後有加熱還算沒事,如果沒加熱就直接吃,或隔夜才吃,就更容易引發仙人掌桿菌中毒,造成嘔吐、腹瀉。蔡正亮也提供3方法,避免食物染上仙人掌桿菌:

1.提前預防

加熱後的澱粉食物,特別是米飯類,儘量別放在室溫下超過一小時,尤其要避免暴露空氣中。

2.注意溫度

儲存時避開危險溫度帶,特別是10-40度之間。冷藏5度以下,或熱藏65度以上,可大幅減少「仙人掌桿菌」的中毒風險。

3.充分加熱

任何澱粉類食物,至少加熱90度以上、5分鐘,才能殺滅壞菌及毒素。使用隔夜飯或冷飯做料理,若是大量拌炒可能會加熱不均,因此必須延長加熱時間。

無毒教母譚敦慈在《小宇宙大爆發》節目上指出,煮完飯菜後要先裝便當,別用剩菜裝便當,因爲夾來夾去可能會產生細菌。會長菌的溫度落在7至60度,煮完菜裝完便當大概就已經降到60度,因此裝完便當後要馬上放冰箱。

食藥署官網提到,溫度介於7至60度之間稱爲危險溫度帶,因爲許多細菌在此段溫度間都能快速生長繁殖。一般而言,食品加熱溫度需超過70度,細菌才易被消滅。保存溫度方面,冷藏溫度需低於7度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其中已烹調食品,或是易腐敗食品及其原料,建議於5度以下保存;熱藏溫度則需高於60度保存。爲了避免細菌在食品中繁殖而產生毒素,建議食品調製後勿於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室溫超過32度時勿放置超過1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