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仍爲颱風高峰期 平均生成5.04個「全年第2多」
▲目前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3個熱帶性低氣壓。(圖/氣象署提供)
記者周湘芸/臺北報導
目前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3個熱帶性低氣壓,預計今、明天陸續增強爲輕度颱風「米塔」、「樺加沙」及「浣熊」。中央氣象署表示,平均每年約有25至27個颱風生成,7至10月爲高峰期,其中,8月生成數量最多,其次就是9月,歷年平均有5.04個。根據氣象署1958至2024年長期統計資料顯示,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平均每年約有25至27個颱風生成,主要好發期在7至10月,佔全年總數70%,而7、8、9月就佔一半以上,其中,生成數量冠軍爲8月,平均有5.39個,其次爲9月的5.04個。
氣象署指出,颱風數量每年從春天(4至6月)開始暖身甦醒,隨着天氣變暖而增加,4至5月平均每月大約生成1個颱風、 6月接近2個颱風。
▲歷年颱風趨勢。(圖/氣象署提供)氣象署表示,7至10月夏秋旺季爲颱風生成的高峰期,其中8月以平均5.39個拔得頭籌,緊接着是9月的5.04個,而7月及10月平均也有4個左右的颱風生成。不少人認爲暑假結束後,颱風就會變少,其實9至10月都還是颱風活躍的月份。氣象署指出,隨着北方涼冷空氣南下,11至12月西北太平洋環境逐漸沒那麼有利於颱風發展,整體颱風活動逐漸趨緩,但偶爾還是會有年尾生的颱風登場,甚至也曾出現過「跨年臺風」,平均11月約有2個颱風、12月約有1個颱風生成。至於1至3月,氣象署表示,這段期間是颱風的「淡季」,偶爾還是有颱風在這段時間生成,不過數量明顯最少,平均3個月僅約1個左右。
氣象署也說,颱風數量每年都有所變化,歷史上颱風生成最多的年份是1964年,共有37個;最少的年份則是2010年,僅有14個,差距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