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家屬不清楚喜憨兒退休後福利政策 只好「走一步算一步」

喜憨兒基金會舉辦「笑容永續 支持延續──老憨兒退休照顧行動論壇」,邀請逢甲大學社會創新學院院長汪浩、臺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退休副教授邱滿豔等專家,針對心智障礙者的退休議題進行深度對談。圖/喜憨兒基金會提供

對多數人來說,退休是人生另一段新起點,然而對心智障礙者而言,退休卻可能是離開社會的開始。喜憨兒基金會表示,高達90.9%的家屬不清楚憨兒退休後的福利政策,多數家庭對憨兒的「下半生」能提前作的準備相當有限。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年身心障礙者人數按年齡及類別數據,45歲以上之智能障礙、自閉症、多重障礙等超過10萬人。喜憨兒基金會2025年最新調查則指出,高達90.9%的家屬不清楚憨兒退休後的福利政策、且僅19.7%曾與憨兒討論過退休,顯示多數家庭對憨兒的「下半生」能提前作的準備有限,多數照顧者在長年高壓下往往「走一步算一步」,沒有餘力爲憨兒規劃退休後的生活,只盼能延後那天的到來,讓孩子多工作一天是一天。

喜憨兒基金會指出,根據研究指出,心智障礙者因先天生理功能限制,常伴隨癲癇、腦性麻痹等疾病,相較一般人更早出現老化徵兆,平均在35歲以後就可能面臨身心退化,配套服務是否足夠、社會是否展現包容性、家庭是否清楚有哪些社會福利資源,都將影響心智障礙者及其家庭的脆弱人生有無獲得應有的支持。

受訪的小志(化名)媽媽分享指出,喜憨兒的身心病況較複雜,因此要找到滿足個人需求、品質又好的照護機構並不容易,以過來人的經驗呼籲家屬們應更早開始準備、研究。

針對心智障礙者的退休照護,除了常見的進入照護機構外,身爲失智母親多年主要照顧者的逢甲大學社會創新學院汪浩也提出「共生社區」新解方。他表示,過度照顧無法讓障礙者的生活變得更好,透過共生社區打造讓憨兒在熟悉社區中持續生活、與社會互動的環境,正是現今國際趨勢。

汪浩以德國作法爲例,首先要讓社區的居民習慣身邊有身心障礙者的出入,並鼓勵交流,才能一步步打造出互助共融的社區環境。例如透過社區活動中心或工作坊,讓退休老憨兒仍能定期參加社區活動、成爲志工等,透過簡單的任務與訓練維持生活自理與社交能力,除了避免與社會脫節,也減輕家庭照顧壓力。國外研究已證實社區型照顧有利身心障礙者的生活與健康改善,透過社區共生及資源整合,有望成爲兼顧照護品質和障礙者權利的未來願景。

喜憨兒基金會今年邁入30週年,至今已陪伴全臺數萬名憨兒成長,更是全臺首個系統性推動庇護就業的社福團體,成功翻轉社會對心智障礙者的刻板印象。基金會也在30週年之際舉辦「老憨兒退休照顧行動論壇」,攜手學界共同探討憨兒職涯延續與高齡照護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