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歲張忠謀上桌秀牌技!從臺積退休到橋牌隊隊長 科技業大老退休後都在忙甚麼?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路透
第二屆「超級大專盃」全國橋藝大賽於上週六(9日)在政治大學四維堂圓滿落幕。此次賽事中,退休後近期鮮少公開露面的94歲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以「臺大智慧」隊隊長身分參賽。
退休科技業大老並未就此淡出舞臺,反而在商場之外開啓新戰場,投入橋牌、藝術、公益、環保等領域,繼續以不同形式影響社會。《經濟日報》帶您看這些大老們如何在退休後,活出另一種高峰人生。
退休後的三件事
退休後,張忠謀曾在訪問中談到自己理想的生活規劃,提出退休後會做三件事,分別有撰寫自傳下冊、參加橋牌比賽及與太太一起旅遊。
其《張忠謀自傳下集》也於2024年年尾問世,至於當時被問到,是否還會寫第三集?張忠謀想也不想秒答:不會寫了,我沒有作家夢。
從臺積電迴歸家庭
他曾透漏自己每月閱讀約兩本英文書,所看的書籍有九成是英文,也會大量瀏覽雜誌與報紙。
至於旅遊,他和太太過去旅遊很多次,但印象最深刻是最近去巴黎看趙無極畫展,五天的旅程中走了四個博物館,吃了好幾家米其林新餐廳,特別的是看畫展時兩人牽着手,有朋友從背後拍下這個畫面,這張照片也讓張淑芬畫了第二幅執子之手。另一旅遊的大體驗是兩人搭郵輪暢遊南澳十多天,飽覽南澳美景。
張淑芬表示,張忠謀退休後的這段時間是她最開心的日子,因爲先生終於回到家庭、回到她身邊,不必爲了臺積電煩心、平靜的張忠謀,給了她很多安全感。
以隊長身分參加「超級大專盃」
至於參加橋牌比賽,94歲的張忠謀牌齡超過70年,,退休後的他仍多次代表臺灣征戰國際賽場,甚至曾與「股神」巴菲特、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同桌對決,留下橋牌界的佳話。
8月10日,他以「臺大智慧隊」隊長身份亮相第二屆「超級大專盃」賽場,與全球知名橋牌國手黃光輝等人組隊出戰。本次他全程投入賽事,精神奕奕,展現對橋牌運動的深厚熱情,爲在場師生帶來莫大鼓舞。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施振榮辦公室/提供
「王道」哲學的內化與外顯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在2004年底正式從集團退休。然而,他公開宣告「我從宏碁退休,但沒有從社會中退休」。這種「退而不休」的生活態度,讓他成爲推廣其獨創「王道」哲學的頭號傳教士。
施振榮的「王道」核心信念是「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他深信「利他,才能得到永續」,主張企業應照顧所有利益相關者,而非僅僅追求股東利益 。這套哲學不僅是他經營宏碁的基石,更成爲他退休後推動社會轉型的指導原則。在商業領域,他曾提出著名的「微笑曲線」理論,認爲只有在附加價值高的研發與品牌兩端,才能維持高利潤。他的退休策略正是將此哲學應用於個人人生規劃,他卸下企業經營的「中間製造」環節,轉而將重心放在他認爲對臺灣更有長期價值的社會與文化領域,這是屬於他個人層面的「高附加價值」活動。
充滿活力的「斜槓」退休生活
施振榮的退休生活充滿了跨界與創新。他透過創立的「智榮基金會」,長期推廣王道,積極推動臺灣產業轉型升級。他將目光投向文化藝術,曾擔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目前是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併發起「臺灣的聲音新年音樂會」,旨在將臺灣的多元音樂文化傳播至全世界 。他扮演着「文化科技整合的推動者」,期望透過科技賦予文化新生命,創造新的社會價值。
在社會公益方面,他也未曾停歇。他發起ADOC 2.0計劃以縮減數位落差,號召志工教導銀髮族使用平板電腦。近年來,他更將目光投向高齡化社會,甚至親身投入「遊戲防老」研究,當起白老鼠,結合臺灣在硬體上的基礎與遊戲軟體,以科技解決社會挑戰,展現「活到老,學到老」的創新精神。他將企業家的組織與運營能力,重新部署到這些「志業」上,將其「品牌」從Acer擴展爲「施振榮」這個具備社會影響力的品牌。
臺達電子集團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鄭崇華致詞。聯合報系資料照
創業初衷與畢生使命的融合
臺達電創辦人鄭崇華在2012年正式退休,與張忠謀類似,他也選擇徹底交棒,並將執行長職位交予其子鄭平,以「傳賢不傳子、專業經理人共治」的模式確保企業永續發展。他多次強調,創業的動力並非爲了當老闆,而是「希望自己的產品能幫別人解決問題,對社會有貢獻」。
鄭崇華的環保意識根植於童年。他從五歲到十三歲在鄉間與自然爲伍的歲月,加上外公的言傳身教,深深影響了他的人格養成 。後來,他看到臺灣的工廠直接排放廢水到田中,對此感到失望,從而堅定了「環保、節能、愛地球」的企業使命,並將此理念貫徹於臺達電的經營中 。這份對環境的關懷,讓他被媒體譽爲臺灣第一位「企業環保長」與「環保教父」。
退休後持續燃燒的「綠色火炬」
鄭崇華的退休生活展現了「利他」精神的終極形態。他曾表示,退休後希望能轉做公司義工或全心投入環保工作,甚至透露想回到實驗室與工程師一同研發 。他持續推廣綠建築,向年輕人分享心得,強調「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攸關人類生存」,並堅信「節能一半絕對可以做得到」 。
他不僅是倡議者,更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他是臺灣第一位購入油電混合車的企業家,臺達電也是臺灣工業界第一家興建綠建築廠房的公司。這些舉動在當時並非主流,甚至成本更高,但他的堅持最終爲公司創造了商機。退休後,他透過臺達基金會持續贊助再生能源學術研究,並捐款給大學興建綠建築,如中央大學的光電科技大樓,將個人信念與社會需求完美結合,讓「利他」的力量持續擴大。這份環保使命,從來都不是晚年纔有的「企業社會責任」(CSR),而是貫穿人生始終的「個人社會責任」(PSR)。
科技教父的華麗轉身
邱再興。聯合報系資料照
邱再興,臺灣第一代微電子公司「環宇電子」的創辦人,與施振榮是交通大學的舊識,更被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尊稱爲「臺灣半導體之父」。他的故事提供了一個獨特的退休典範。在九零年代臺灣科技業最蓬勃發展之際,他毅然引退,轉而投身藝術文化推廣。他認爲,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不應漠視文化與藝術的重要性,這份對美的追求,最終成爲他人生下半場的使命。
退休志業:將對「美」的追求昇華爲社會使命
邱再興的退休選擇並非無所事事,而是將他作爲企業家的組織能力與對美的獨到眼光,應用於創辦第二個事業。他創辦了鳳甲美術館,專注收藏中國刺繡等藝術品,並將其定位爲北臺灣重要的私人博物館 。他的收藏品項龐大且珍貴,但始終堅持「只買不賣」的原則,直到近年纔開始將部分藏品拍賣,以資助美術館營運。
除了視覺藝術,邱再興也與小學同學、音樂家馬水龍共同創辦「春秋樂集」,旨在鼓勵臺灣當代作曲家創作與發表,讓傳統音樂以嶄新形式傳承。他的這些努力獲得了文化部「文馨獎」的多項肯定。這是一個將個人收藏與審美趣味,提升爲具有公共性與社會價值的「社會企業」的成功案例。其影響力超越了單純的慈善捐款,成爲一種文化價值的開拓與傳承,證明了「志業」可以超越專業背景的限制,源自於對內心熱情的追尋。
(資料來源:記者吳凱中;智榮基金會、餘紀忠文教基金會、臺達電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