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歲楊少華逝世:數次“被死亡”後,幽默大師終別舞臺
7月9日下午,據相聲演員@苗阜、天津知名相聲主持人小佀老師處消息,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楊少華在天津逝世,享年94歲。 這位以獨特“蔫哏”風格和晚年熒幕形象深入人心的老藝術家,走完了他充滿傳奇與堅韌的一生。
楊少華,1931年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相聲男演員、影視男演員。代表作品有《枯木逢春》《危言聳聽》《最佳顧客》《楊光的快樂生活》等。
噩耗忽至,幽默大師未能再“破謠”
消息傳來,令人扼腕嘆息。這些年,楊少華幾乎成了“被去世”謠言的專業闢謠者。2018年冬天,一張他插着氧氣管的照片在網絡上瘋傳,引發“又一位相聲老先生倒下”的恐慌。然而幾天後,他與兒子楊議拍攝的闢謠視頻迅速刷屏:老人精神矍鑠,與兒子玩着拍手遊戲,笑聲爽朗,用標誌性的天津腔向觀衆“報平安”:“嘛錢不錢的,樂呵樂呵得了!”
2023年,謠言再度升級。 有自媒體言之鑿鑿稱其“病危”“吃飯無力需保姆抱”,更離奇地編造出“楊少華坐擁500億資產,遺產分配引家庭矛盾”的荒誕劇情。面對甚囂塵上的流言,楊少華依然選擇了最擅長的武器——幽默來化解。當兒子故意問“網友都說您有500億”時,老人瞪大了眼睛,一臉無辜又好笑地反問:“啊?誰說的?我沒那麼多錢!”這種舉重若輕的迴應,讓謠言不攻自破。
類似的情景在他晚年反覆上演。面對不時襲來的“病危”傳聞,這位老人不僅不惱,還常常反過來安慰擔憂的粉絲:“一個人要認真地生活!心態頂得上靈丹妙藥。”一次病癒後,他更在鏡頭前輕鬆打趣:“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以後要好好鍛鍊,不給孩子添麻煩。”
然而這一次,當“逝世”的消息傳來,無數喜愛他的觀衆翹首以盼那個熟悉的闢謠視頻和那句輕鬆的“樂呵樂呵”,最終卻只等來了沉痛的官方確認。那個用笑聲一次次擊碎謠言的“老小孩”,這一次真的謝幕了。
坎坷來時路,貧民窟走出的相聲名家
楊少華的藝術之路,起步於生活的泥濘。1931年生於北京一戶貧寒之家,童年艱辛,曾靠撿廢紙、撿煤核度日。13歲那年,他進入西單一家鞋廠當學徒,隔壁啓明茶社裡傳出的陣陣相聲笑聲,成了照亮他灰暗少年時代的一束光。
命運的轉折點出現在少年時期。茶社的常寶霆不忍心看好友的天賦被埋沒在跑堂生涯中,懇求父親、相聲名家常連安幫助楊少華學藝。由此,楊少華得以拜入相聲大師郭榮啓門下。
啓明茶社倒閉後,楊少華流落至天津,爲了生存,在大明鋼廠當起了鉗工。一家人擠在僅有9平方米的蝸居里,生活的重壓讓“兒子們吃起飯來跟狼似的”。爲了養家餬口,他白天在工廠掄鐵錘,晚上則到街頭“撂地”說相聲,在生活的夾縫中堅持着對相聲的熱愛。
一次,相聲泰斗馬三立偶然聽到了楊少華的表演,對其天賦大爲欣賞。馬老一句飽含溫情與肯定的鼓勵,讓漂泊多年、飽嘗辛酸的楊少華瞬間淚流滿面。這份知遇之恩,爲楊少華在相聲界站穩腳跟奠定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大器終晚成,“蔫哏”宗師枯木逢春
直到年近花甲,楊少華才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爆發。 與搭檔趙偉洲合作的經典之作《枯木逢春》,將他獨特的“蔫哏”表演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驚豔四座。觀衆們驚喜地發現,這位默默捧哏大半輩子的演員,原來渾身是戲,每一個細微的表情、看似遲鈍的反應裡,都蘊含着令人捧腹的機鋒。
“蔫哏”從此成爲楊少華獨樹一幟的藝術標籤。他塑造的角色表面木訥、反應“慢半拍”,甚至有些呆板,實則內藏機巧,冷不丁甩出一句臺詞,便能引爆全場笑聲。 這種別具一格的表演方式,終於在楊少華的花甲之年,爲他確立了無可爭議的藝術地位,成就了“蔫哏宗師”的美名。
年過六旬,楊少華的藝術生命反而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創作高峰。2002年,70歲高齡的他與兒子楊議合作《如此辦學》,一舉奪得CCTV相聲大賽一等獎,父子同臺,佳話頻傳。隨後,他們共同主演的《楊光的快樂生活》系列電視劇風靡大江南北,楊少華塑造的那個操着地道天津腔、善良詼諧的慈祥老頭“楊光父親”形象,深入人心,成爲幾代觀衆的共同記憶。
暮年赤子心,江湖守望者與薪火傳承人
晚年楊少華最令人動容的,是他那份提攜後輩、守望相聲藝術的赤子之心。2021年,當郭德綱在天津開辦德雲社分社時,90歲高齡的楊少華不顧病體孱弱,執意親臨現場。 郭德綱曾感念,如果沒有楊少華當年的鼎力支持,就沒有他在相聲界的今天。
2018年,87歲的楊少華與林永健、李明啓等合作表演小品《爲您服務》。當春晚絢麗的燈光打在這位老人身上時,他已然走過了從少年學徒到一代名家的整整七十餘載漫長而曲折的從藝之路。
也是在這一年,楊少華與兒子楊議共同創辦了“楊光相聲社”,楊少華、楊議、楊化然等楊家幾代人紛紛登臺獻藝。耄耋之年的楊少華,依然堅持登臺,爲觀衆帶來歡笑,向徒弟傳授技藝。這份近乎執拗的堅持,源於他對相聲藝術刻入骨髓的熱愛,是他對這門傳統藝術薪火相傳的自覺擔當。
笑聲永駐,藝魂長存
楊少華的離去,帶走了一個時代獨特的笑聲。他的一生,是草根逆襲的勵志史詩,是大器晚成的藝術典範,更是用豁達幽默對抗命運、笑看風雲的人生教科書。從少年貧寒的學徒到鋼廠揮汗的工人,再到街頭“撂地”的藝人,最終成爲“蔫哏”一代宗師、熒幕上的“快樂老頭”,他每一步都走得艱辛,卻始終用樂觀和堅韌鋪路。如今,相聲舞臺上,依然迴響着楊氏“蔫哏”相聲的獨特韻味,那是他藝術生命最鮮活的延續。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王子揚/文 史童歌/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