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省市啓動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點 着力破解質押登記、評估、處置“老大難”
3月5日,金融監管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版權局聯合發佈了《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點工作方案》(下稱《方案》)。
知識產權金融業務是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途徑。數據顯示,近年來,知識產權金融業務保持快速增長。其中,2024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發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2555.7億元,同比增長33.4%;累計發放貸款戶數26545戶,同比增長23.4%。
根據《方案》,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四川省、深圳市、寧波市將開展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點工作。《方案》明確,到2027年,試點地區要基本建成服務便捷高效、信息共享暢通、體制機制完備的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驗區,結合各地實際構建各具創新特色、運行良好高效的知識產權金融生態體系,總體形成知識產權、產業、金融良性互動的工作局面。
具體來看,此次《方案》包含了推進知識產權質押登記辦理便捷高效、加強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建設、促進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升級、健全知識產權交易機制、完善知識產權金融協作機制5方面共14項重點任務。
“我國融資結構長期以間接融資爲主,這就需要我們積極穩妥引導銀行保險資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當前,重點是抓好‘四項試點’,並積極穩妥擴大試點範圍。”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集中採訪活動中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點即爲“四項試點”之一。他表示,在創新活躍的地區先行先試,着力破解質押登記、評估、處置等“老大難”問題。
例如,針對優化金融機構服務機制,《方案》明確,指導金融機構制定知識產權金融業務辦法和管理制度;鼓勵延長貸款期限,提高中長期貸款比例;鼓勵將動植物新品種權、地理標誌、數據權益等納入可質押知識產權範疇;支持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爲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轉讓提供綠色通道服務,三年內免收各項費用。
針對風險補償機制有待健全問題,《方案》則鼓勵地方建立健全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探索風險補償前置模式;加強知識產權金融協作,發揮“政府+平臺+金融”三方合作模式作用,實現信息、數據互聯互通,提升綜合服務水平。
金融監管總局表示,下一步,將會同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版權局指導試點省市結合工作實際,細化工作舉措。加強組織協調,定期開展經驗交流和案例推廣,通報工作進展情況,推動知識產權金融工作提質增效,努力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