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瘋狂但真實存在的氣候變遷對策 你聽過幾個?

科學家提出許多氣候變遷應對政策。(圖取自Pexels)

隨手關燈、搭乘大衆運輸、減少一次性餐具使用,從減碳、推動綠能到減塑,這些環保行動早已成爲耳熟能詳的日常倡議。不過,科學家們的研究正試圖顛覆既有認知,本文盤點8點氣候變遷對策,儘管提出的想法聽起來瘋狂,卻也可能是改變未來的「另類解方」。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 Klaus Lackner 發明了一種可以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機械樹」(mechanical trees),這些樹不是靠陽光運作,而是利用吸附盤過濾空氣,每組設備由 12 個柱狀裝置組成,每天最多可捕捉一公噸的二氧化碳,再將其重新使用,如合成燃料、提高石油採收率等其他用途。

根據《Science Advances》發佈的「表面物質沉積穩定西南極冰層」期刊發現,若要拯救迅速消融的南極洲思韋茨冰川,可以透過類似大砲的吹雪機在10年內進行7.25兆公噸的人工雪,防止冰層崩解。然而,實施難度極高,從海水抽取、數萬座風機供電,到極地氣候的破壞風險,使得這樣的想法,目前仍停留在理論階段。

同樣於2024年3月於《Science Advances》發佈的期刊指出,透過特殊船隻將海鹽噴入雲層,使用「海洋雲增亮」(Marine Cloud Brightening)技術,能夠讓雲朵變得更白更亮,以反射更多陽光、降溫地球;然而,電腦模擬呈現結果參差不齊,沒有人知道它會對海洋生態系統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將建築物、汽車甚至飛機漆成白色,有助降溫。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 )研發的「世界最白的油漆」,能反射98.1%的陽光,並有效將熱量輻射回太空,近一步減少對冷氣的依賴,甚至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的世界上最白的油漆,而此做法已在部分城市獲得初步成效,未來有望擴大應用。

「Solar Roadways」公司曾提出「太陽能公路」概念,將太陽能板嵌入道路發電;而法國嘗試在諾曼第的Tourouvre-au-Perche新市鎮施行太陽能公路計劃,然而效果卻不如預期,啓用七年半後便因成效不彰將被拆除。

「太陽能公路」概念在法國上路,卻因效果不如預期被拆除。(圖取自Pexels)

波浪能發電潛力相當高,雖相較穩定的潮汐能、海流發電,技術發展落後,依舊是備受矚目的再生能源之一。其中,英國蘇格蘭的 Orbital Marine Power 公司打造的「O2」潮汐渦輪機,已成功將綠電輸送至陸地;儘管仍面臨技術挑戰,但前景被廣泛看好。

哈佛大學的基因學家研究將長毛象DNA植入亞洲象細胞,創造出「長毛象混血版」。而這麼做的目的是讓牠們重返北極草原、踩踏灌木叢,使地表植被轉爲草地,反射更多陽光、穩定永久凍土,進而阻止碳排釋放,儘管乍聽荒謬,卻有其科學邏輯。

科學家正在培養能夠「吃塑膠」的酵素與細菌,根據國際科學期刊權威《自然》(Nature)2022年4月發表的文章,「吃塑膠的超強酵素」,這項技術最大的亮點是,不只是把塑膠「吃掉」,而是可以把塑膠分解成原料,再拿來「重新組裝」成一個新的寶特瓶,形成真正的「封閉式循環回收」,真正實現塑膠的永續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