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分鐘23個問題,外長王毅答問精摘版來了

2025年3月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記者會,邀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1小時28分鐘時間,王毅回答了中美關係、中俄關系、烏克蘭局勢、臺灣問題等中外記者關心的23個問題,依然金句頻出,極具個人魅力。以下是王毅對部分問題的回答摘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圖/新華社記者 李笑 攝)

中俄關系:

中俄關系每年都會被問到,但角度每次都不同。我要強調的是,無論國際環境如何變化,中俄友好的歷史邏輯不變,內生動力不減。中俄已探索出一條“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相處之道,站在了新型大國關係的前列,樹立了相鄰國家關係的典範。一個成熟、堅韌、穩定的中俄關系,不會因一時一事而變,更不會受第三方干擾,是動盪世界中的恆量,而不是地緣博弈裡的變量。

中國外交:

當今世界變亂交織,確定性日益成爲全球稀缺資源。各國尤其是大國作出何種抉擇,將決定時代方向、影響世界格局。中國外交將堅定不移地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將以中國的確定性穩住不確定的世界。中國人民有着自強不息的光榮傳統,我們從不惹事,更不怕事。任何極限施壓、威脅訛詐,都無法撼動14億中國人民的衆志成城,都不能阻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步伐。

美國“退羣”:

這個世界上有190多個國家,試想如果每個國家都強調本國優先,都迷信實力地位,那這個世界將倒退回叢林法則,小國、弱國將首當其衝,國際規則秩序將受到嚴重衝擊。一百多年前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人就發出歷史之問,究竟是“公理勝強權”,還是“強權即公理”?新中國外交堅定站在國際公理一邊,堅決反對強權、霸權。歷史應當向前,而不能倒退。大國應承擔起國際義務,履行好大國擔當。不能唯利是圖,更不能恃強凌弱。西方有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而在中國看來,朋友應當是永遠的,利益應當是共同的。

烏克蘭危機:

中方歡迎並支持一切致力於和平的努力。同時也要看到,這場危機根源錯綜複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消融化解也非一日之功。各方立場雖不盡一致,但都希望達成一個公平、持久、有約束力並被各當事方所接受的和平協議,這是一個難得可貴的共識,也是應當共同努力的目標。烏克蘭危機延宕超過3年,回過頭來看,這場悲劇本可避免。各方應當從危機中汲取教訓,安全是相互的,也是同等的,一國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別國的不安全之上。還是要倡導並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歐亞大陸乃至世界的長治久安。

科技競爭:

這段時間,中國的科技創新不斷突破了人們的想象。從當年的“兩彈一星”,到“神舟”、“嫦娥”,再到5G、量子計算,DeepSeek,一代代中國人的奮鬥從未止步,中國的科技強國之路越走越寬。當然,這條道路並非一片坦途。無論是航天科技,還是芯片製造,外部施加的無理打壓從未停歇過。但哪裡有封鎖,哪裡就有突圍;哪裡有打壓,哪裡就有創新;暴風雨最猛烈的地方,恰恰是“哪吒鬧海”、“一飛沖天”的舞臺。中國有句古詩說得好,“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小院高牆擋不住創新思維,脫鉤斷鏈最終將孤立自己。

中美關係:

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幻想一邊對華打壓遏制,一邊與中國發展良好關係。這種“兩面人”的做法不僅不利於雙邊關係的穩定,也無法建立起彼此的互信。“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美國應該覆盤一下,你們從這些年的關稅戰、貿易戰中得到了什麼?貿易逆差是擴大了,還是縮小了?製造業的競爭力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通脹是好轉了,還是惡化了?民衆的生活是變好了,還是變糟了?中美經貿關係是相互的、對等的。如果選擇合作,將實現互利共贏;如果一味施壓,中國必將堅決反制。

圖爲中國和美國國旗(資料圖)

聯合國作用:

各國都希望避免世界重回叢林法則,爲此,首先要築牢主權平等的基石,承認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是國際社會平等一員,不能誰“胳膊粗”“拳頭大”,誰就說了算。二是要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反對少數國家壟斷國際事務,全球南方的聲音應當得到更多傾聽,各國的正當權益應當得到充分保護。三是要恪守多邊主義的理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以包容協作取代集團對抗,以“大團結”破除“小圈子”。四是要加強國際法治的權威,大國尤其要帶頭講誠信、講法治,反對雙重標準和選擇性適用,更不應欺行霸市、巧取豪奪。

中東問題:

加沙屬於巴勒斯坦人民,是巴勒斯坦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強制改變加沙地位的行徑,都不會帶來和平,只會引發新的動盪。我們支持埃及和阿拉伯國家共同發起的加沙恢復和平計劃。人心不可違,公理不可廢。大國如果真的關心加沙人民,就應該推動加沙全面持久停火,加大人道主義援助,秉持“巴人治巴”原則,爲加沙重建作出貢獻。

中非合作:

25年來,中方幫助非洲新建和升級了近10萬公里公路、超過1萬公里鐵路。僅過去3年,中國企業就爲非洲又提供了超過110萬個就業崗位,中國已連續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中非合作讓非洲兄弟姐妹看得見,摸得着,有實惠。去年,有位岡比亞農民專門把他種的大米送到湖南,向袁隆平先生表達敬意。因爲中國的雜交水稻,讓他們告別了飢餓,迎來了希望。這樣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非洲發生。

王毅外長回答記者提問(圖/新華)

臺灣問題:

臺灣地區在聯合國的唯一稱謂就是“中國臺灣省”。臺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過去不是,今後更絕無可能。鼓吹“臺獨”就是分裂國家,支持“臺獨”就是干涉中國內政,縱容“臺獨”就是破壞臺海穩定。主權原則是聯合國憲章的基石,任何國家、任何人都不應搞什麼雙重標準。尊重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就應該支持中國實現完全統一,堅持一箇中國就應該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臺獨”分裂只會玩火自焚,“以臺製華”無異於螳臂擋車。中國終將統一,也必將統一。

周邊外交:

亞洲既是中國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中國同亞洲各國的共同家園。當然,鄰里之間難免有磕磕碰碰。歷史遺留問題,現實利益矛盾,都需要妥善處理。但我們相信“家和萬事興”,只要秉持“共同家園”的理念,堅持“命運共同體”的方向,平等協商,互諒互讓,就一定能夠化解分歧,合作共贏。

中歐關係:

今年是中歐建交50週年。回顧雙方半個世紀的交往,最寶貴的經驗是相互尊重,最強大的動力是互利共贏,最一致的共識是多邊主義,最準確的定位是夥伴關係。一個健康穩定的中歐關係,不僅將成就彼此,還將照亮世界。中國對歐洲依然抱有信心,也相信歐洲可以成爲中方信任的夥伴。雙方有能力、也有智慧通過友好磋商妥善解決好存在的問題,共同開闢下一個值得期待的50年。

中日關係:

防止軍國主義陰魂復活,是日本時刻不可鬆懈的應盡義務,也是中國和亞洲人民不可挑戰的堅定意志。在良知和誠信的檢驗面前,日本應當恪守和平憲法精神,繼續走和平發展之路。臺灣迴歸中國已經80年了,日本仍有人不思反省,與“臺獨”勢力暗通款曲。我們要正告這些人,與其鼓吹“臺灣有事,日本有事”,不如謹記,借臺灣生事,就是給日本找事。中日交往源遠流長,日本應當最瞭解,中國是熱愛和平的力量,講信修睦的鄰邦。上千年來,中國給日本帶來的,從來都是機遇,而不是威脅。面對歷史大變局,什麼是爲鄰之道,什麼是大勢所趨,日方有識之士應當深思熟慮,從善而行。

中拉關係:

拉美人民要建設的,是自己的家園,不是別人的後院;拉美國家所期待的,是獨立自主,不是門羅主義。中拉合作之所以受到歡迎,是因爲尊重拉美人民的意願,符合拉美國家的需要,也爲拉美振興提供了可靠的選擇,廣闊的前景。

中國經濟:

去年中國經濟實現了5%的增長,在主要大國中仍然“一枝獨秀”。而且這一成績是在大力推進綠色轉型中取得的,是在全球增長低迷背景下實現的,更是在克服美國等單邊制裁打壓下拼來的,展現出中國經濟迎難而上、奮發有爲的鮮明特徵。我們的信心,來源於中國的超大市場和國內需求,來源於中國的強大產業和創新動能,更來源於中國的制度優勢和改革開放。人們常說“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中國奇蹟的上半篇是史無前例的高速度增長,下半篇將是更加精彩的高質量發展。

南海問題:

不久前在一個國際論壇上,有位地區國家的官員提到,菲律賓同中方的摩擦就是一出“皮影戲”,這個比喻很形象。菲方每次海上行動,編寫劇本的是域外勢力,承包直播的是西方媒體,而戲碼千篇一律,就是處心積慮抹黑中國。人們已經沒有興趣再看這出不斷重複的鬧劇了。中方將繼續依法維護自身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在管控仁愛礁、黃巖島時,也會根據實際需要,體現我們的人道主義精神。但我要在此講明的是,侵權挑釁必將自食其果,甘當棋子最終只會被拋棄。

圖爲緬北相關地方執法部門向我方移交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視頻截圖)

打擊電詐:

網賭電詐是老百姓憂心的大事,也是我們抓住不放的要事。一段時間以來,在中國和周邊國家領導人共同關心下,執法和外交部門通力協作,有效開展跨境合作,全力解救受困中國公民。臨近邊境的緬北電詐園區已經全部清除,中國、泰國、緬甸、老撾四個國家正在合力對泰緬邊境地區的電詐進行集中打擊。我們的任務就是,斬斷伸向人民羣衆的黑手,切除網絡電詐這顆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