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不變的餃子誓言

6月16日晚,山東臨沭縣紅色朱村旅遊區,文昌閣前舞臺燈光驟亮。風雪漫卷的佈景中,“老村長”顫抖着雙手端起一碗餃子,聲音哽咽道:“咱朱村人要永遠記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咱朱村;沒有八路軍,就沒有俺朱村人!”鼓聲雷動,臺上演員跪地齊呼:“每年的第一碗餃子,祭英烈、奠忠魂!”

這感人至深的一幕,出自朱村村民自編自演的情景劇《第一碗餃子》。舞臺上的那碗餃子,彷彿穿越時光的橋樑,將現場觀衆帶回那個戰火紛飛的除夕夜——

1944年1月24日,正值農曆除夕,500餘名日僞軍突襲朱村,意圖實施報復性“掃蕩”。突如其來的槍聲驚醒了朱村村民,更驚動了駐紮在沭河東岸的八路軍濱海軍區四團八連。

沒有絲毫猶豫,連長鄢思甲一邊安排戰士掩護村民撤離,一邊率領戰士們向敵人撲去。經過6個多小時的浴血奮戰,敵人被擊退,朱村得救了,而八連的24名戰士也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農曆正月初一清晨,悲痛的朱村百姓齊聚在剛結束戰鬥的朱村林地,自發捧出家中第一碗餃子,祭奠犧牲的戰士們。自此,“第一碗餃子敬先烈”成爲朱村雷打不動的年俗,82年來從未間斷。

“吃水不忘挖井人,朱村人不能忘了八路軍。”劇中“老村長”的扮演者村民王峰,兒時便常聽奶奶這樣唸叨。爲了守護這段紅色記憶,朱村人將歷史搬上舞臺,《第一碗餃子》至今已演出300餘場。

如今的朱村,昔日的閉塞已被打破,新建的朱村大橋、沭河東岸濱河大道、朱村沿河路,織就四通八達的路網,將村莊與外界緊密相連。紅色旅遊在這裡如火如荼:朱村抗日戰鬥紀念館、沂蒙支前館、導沭整沂館等“五館四區三基地”錯落分佈,遊客們不僅能沉浸式體驗“情景黨課”,還能親手推起支前獨輪車、磨起豆腐,感受軍民魚水情。景區裡的商鋪、民宿、演出崗位,也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文旅飯”。“自運營以來,景區提供了150多個就業崗位,村民人均年增收3500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濟欽說,如今朱村景區每年接待遊客達80萬人次。

民生福祉的提升,是振興路上最溫暖的註腳。95歲的支前模範王克昌是這一切的見證者。前年,他也搬進了村裡還建的樓房。“這幾年,村裡真是大變樣!路寬了,景美了,吃穿住樣樣好。你看,我這把年紀也住上樓房了,這纔是真真正正的好日子!”老人言語間滿是幸福。

夜色漸深,文昌閣前的演出仍在繼續。舞臺上,那碗象徵永恆感恩的餃子熱氣騰騰。舞臺下,朱村人紅火的好日子蒸蒸日上。82年的滾燙誓言,正續寫着朱村鄉村全面振興更加動人的篇章。(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