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元租“機械腿”火遍景區,外骨骼機器人開啓掘金時代?

半年前,人形機器人曾掀起全民熱議,如今卻迅速降溫。然而,機器人賽道的熱度從未真正褪去。

今年“五一”假期,外骨骼機器人成爲旅遊市場的新寵。在黃山、泰山、華山、武功山等知名景區,這個“行走的黑科技”搖身一變成爲登山輔助神器,憑藉獨特的功能與新奇體驗,吸引無數遊客爭相體驗,成功“出圈”。

一位帶家人體驗了外骨骼機器人的遊客稱,它能感知到穿戴者擡腿、收腿的動作,並在合適的時機給出助力,“有輔助的力量後,走路登山都能感覺到輕快。”

事實上,這類機器人並非新鮮事物,在醫療康復、工業生產等專業領域,外骨骼機器人已經形成了特定的應用體系。隨着技術迭代與規模應用,疊加核心部件成本的下降,催生出了更輕便、智能的解決方案。

伴隨消費市場對品質生活的追求,以及老齡化社會對輔助設備的迫切需求,外骨骼機器人迎來了C端市場的增長空間。在這背後,多家外骨骼企業瞄準了養老、戶外等場景。

80元租“機械腿”,外骨骼機器人開啓全民體驗時代

“沒想到價格這麼便宜”,在山東泰山景區,體驗了一把外骨骼機器人的遊客向Tech星球感嘆道。這款曾因“黑科技”屬性被貼上高價標籤的設備,如今以百元左右的租賃價格出現在了各大景區。

據Tech星球瞭解,目前泰山景區外骨骼機器人租賃服務覆蓋核心登山路線,無論是紅門至中天門,還是中天門至南天門,統一執行80元/3小時的租賃標準,單塊電池續航可達8小時。

而在湖北恩施大峽谷,外骨骼機器人起步租賃價格同樣不過百,爲98元/3小時,後續每增加半小時加收20元。

另外,陝西華山景區則以天計費,價格爲200元一天,提供兩塊電池,總續航約7小時。

相對實惠的體驗價格,是這類產品走向C端市場的關鍵。上述遊客向Tech星球表示,在其租賃當天,因設備投放數量有限,且價格親民,外骨骼機器人供不應求。“走到中天門時,我們想再租一臺,但發現當時已經沒有空餘設備了。”

過去,外骨骼機器人曾是普通消費者難以觸及的“天價”黑科技。

在專業的醫療領域,外骨骼機器人的價格從幾萬到上百萬,主要爲偏癱、弱能老人、腦癱兒童等病人服務。而在工業領域,用於重物搬運、高空作業等場景的外骨骼設備,單臺售價也通常在萬元至幾十萬元左右,且多爲企業定製採購,用於提升特定工種的作業效率。

隨着材料技術革新、算法優化以及規模化生產的推進,外骨骼機器人成本顯著下降,通過租賃模式將單次使用成本壓縮至百元以內,成功打破了消費壁壘,讓這項前沿科技從專業領域走向大衆視野。

據一位從業者透露,隨着技術進步與量產規模擴大,外骨骼機器人的C端價格在不斷下探。

以泰山投放的外骨骼機器人爲例,其來自深圳肯綮科技,產品售價在6000至8000元之間。此前,杭州程天科技也在購物平臺上架了一款消費級外骨骼機器人,面向個人用戶銷售,價格直接降低至2599元。另一家外骨骼機器人企業傲鯊智能,今年以來,也在持續推出千元消費級產品。

上述從業者表示,這只是開始,隨着輕量化材料應用、驅動電機性能升級和智能控制系統優化,外骨骼機器人制造成本將持續走低。在他看來,當成本降至臨界點,外骨骼機器人就能真正叩開民用市場的大門。

C端市場成新戰場,外骨骼機器人開啓掘金時代

“的確比想象中省力”,一位體驗過泰山外骨骼機器人的遊客表示。

這臺總重僅1公斤左右的外骨骼機器人,分爲上下兩個部分,一部分背在肩上,一部分綁在膝蓋上。開啓後,它能通過設備帶動腿部提升,爲爬山、上臺階等運動中的遊客提供一定的力量支撐,從而達到節省體力、保持體能的作用。

在“無痛登山”“輕鬆拿捏”等宣傳語的助推下,外骨骼機器人不僅收穫了遊客的好評,更在“五一”假期後點燃了資本市場的熱情。

A股市場中,諸如探路者、精工科技等多家公司提前佈局外骨骼機器人領域。同時,多家投資機構迅速將目光投向這一賽道,行業內相關企業的融資事件開始密集出現。

近一週,長沙優龍機器人宣佈完成數千萬元級戰略融資。另一家外骨骼機器人企業傲鯊智能宣佈,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由彬復資本領投,老股東國儀資本加碼跟投。

一位負責智能硬件賽道的分析師表示,其所在的機構今年密集關注機器人相關的企業。“從具身智能到外骨骼,我們都在看。”談及外骨骼機器人的發展前景,他直言,該賽道未來的高度將取決於消費級市場的開拓成效。

圍繞這股熱度,不少企業在內部調整了產品方向,將消費級外骨骼機器人作爲研發的重點之一。

早在2024年,傲鯊智能宣佈在市場和產品戰略上做出重要調整,推進B端市場C端化,未來計劃形成B端、G端、C端“三條腿”發展的格局。

此前程天科技主要面向醫療和康養機構研發相關產品,今年3月份也首次推出了針對個人用戶的消費級外骨骼產品。

甚至戶外品牌也在試圖從中分一杯羹。此前,始祖鳥曾發佈一款動力外骨骼產品“MO/GOTM外骨骼軟殼褲”,試圖通過電子供能和智能計算,增強徒步者登山時的腿部力量。而探路者也與邁寶智能聯合開發了外骨骼,支持登山助力與下坡緩衝。

上述從業者向Tech星球透露,企業之所以如此積極地調整產品方向,是因爲看到了明確的消費需求。

在佈局C端市場時,企業將核心消費羣體聚焦於三大領域:熱衷徒步、登山的戶外運動愛好者,體能漸弱的中老年羣體,以及因運動損傷引起身體疼痛的年輕人羣。“正是這些羣體的現實需求,讓外骨骼企業選擇發力研發更貼合市場的消費級外骨骼產品。”

當資本熱潮遭遇現實隱憂

當下,外骨骼機器人的發展精準踩中多重時代風口,AI技術的突破性進展、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疊加製造產業智能化升級浪潮的強力助推,種種跡象似乎都在表明新時代的到來。

根據調查公司ABI Research的研究,全球外骨骼機器人產業產值增長迅猛,從2020年的3.92億美元預計增至2030年的68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33%;出貨量也將從2025年的10.7萬件增長到2028年的30.1萬件。

然而,撥開數據增長的光鮮表象,現實消費市場中的外骨骼機器人發展卻未達預期,距離真正成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社交平臺上,一位體驗了外骨骼輔助登山的消費者稱,在外骨骼機器人使用時,如果擡腿的角度和速度與設備運行節奏不一致,可能會被機器的力量破壞原有的重心。

社交平臺上,一名體驗了外骨骼輔助登山的用戶分享稱,外骨骼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與預期存在差距。一旦自身擡腿的角度、速度與設備運行節奏不匹配,機器施加的外力極易破壞身體原有平衡,帶來安全隱患。

一位體驗者向Tech星球反饋,長期使用外骨骼產品會削弱身體自我感知能力,使人在運動時難以準確判斷自身承受極限,進而導致過度消耗。“停用設備後,身體明顯處於透支狀態,需要較長週期恢復。”

另一位因家人膝蓋問題購買了外骨骼機器人的消費者則表示,當下面向C端的產品,大都只是能夠輔助行動的電子機器,而非醫療康復產品,在使用上需要使用者有一定的控制力。

除了技術層面的不足,外骨骼機器人在C端市場的推廣還面臨着諸多挑戰。

從用戶體驗角度來看,當前產品的舒適性與便攜性仍有待提升。上述租用產品體驗登山的遊客稱,儘管產品重量在1公斤左右,但長時間穿戴仍可能帶來不適感。“機器和身體綁定的位置會出汗,也會感覺到很累。”

在安全規範方面,上述從業者表示,目前外骨骼機器人缺乏明確的行業標準,其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影響,都需要經過更爲嚴謹的評估。在他看來,僅僅是推動價格降低,遠遠不足以支撐外骨骼機器人在C端市場的長遠發展。

眼下看來,若想成爲大衆生活的實用工具,外骨骼機器人顯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