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耆老奉獻中藥業一甲子 盼國家給一場公平考試

臺北市中藥商業公會前理事長林進益,曾是臺北市最年輕的中藥商,在中藥產業奉獻一甲子的他,80歲的他從學徒做起,經歷已超過60年。記者曾吉鬆/攝影

臺北市中藥商業公會前理事長林進益,曾是臺北市最年輕的中藥商,在中藥產業奉獻一甲子的他,如今已80歲,但國家卻仍未給他們一場公平的證照考試。近期藥事法103條解釋令的紛擾,更讓這位耆老感慨,「希望要替我們講話,因爲我們是沉默的一批,真的是很可憐,甚至有點含冤、受委屈」,應該要給我們考試。

過去的中藥商傳承建立在嚴格的師徒制,林進益說,以前要學中藥都是家裡很貧苦、賺取的是微薄的薪資,在經濟未起飛的年代,父親要他到中藥行當學徒,「當學徒是很辛苦的」,師傅要他先把馬桶洗乾淨,經過3個月的魔鬼訓練才能開始學相關技術。

藥事法103條提到,1993年2月5日前曾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審覈,予以列冊登記者,或領有經營中藥證明文件的中藥從業人員,並修習中藥課程達適當標準,得繼續經營中藥販賣業務。

上述人員、中醫師檢定考試及格或在未設中藥師前曾聘任中醫師、藥師及藥劑生駐店管理之中藥商期滿3年以上的負責人,經修習中藥課程達適當標準,領有地方衛生主管機關證明文件;並經國家考試及格者,有4項業務,包括中藥材及中藥製劑之輸入、輸出及批發;中藥材及非屬中醫師處方藥品零售;不含毒劇中藥材或依固有成方調配而成之傳統丸、散、膏、丹、及煎藥;中醫師處方藥品之調劑,前項考試,由考試院會同行政院定之。

林進益認爲,國家應有中藥專門科系或學校,但像這次想讓中藥或生藥相關學系畢業生,在學期間修畢中藥核心課程35學分,於中藥販賣業藥商實務歷練一年以上,可登記爲中藥販賣業藥商就被打壓。

林進益的兒子、現任臺北市中藥公會副理事長林琮凱直言,這代表應該要有考試,但從1993年以來,政府受限於某些團體壓力,讓他們喪失了考試的權利,「如果有應有的考試權利,今天這個產業不會這麼悽慘」,49歲的他當然希望下一代能接棒,但如果孩子得再經歷一次他碰到的問題,那轉換跑道或許更好。

「沒有人要跟他們爭調劑權」,林琮凱強調,做中藥一定要熱愛中草藥,要四處看、四處走,例如到有壯闊草原的外蒙古找藥材、到越南看肉桂的源頭處理,這些都是中藥商的工作,光處理這些都做不完了,「他們藥師要做嗎?」

林琮凱直言,「坦白說,以我的角度是憤怒的」,他有藥學生中藥實習指導教師證照,店裡會有藥學系學生來實習,畢竟現行法律給予他們經營中、西藥局的資格,「這些學生來我盡我所能地教他們,但九成學生說未來不會做中藥」,他無奈表示,中藥業被逼到了角落。

林琮凱和中醫藥司司長蘇奕彰熟識,除了爲他抱屈外,也強調蘇是爲產業着想,想把臺灣的中醫藥產業推上國際舞臺,就像清冠一號因新冠疫情而深植人心,臺灣有這樣的能力爲何不努力,但要做到得先解決未來的供應問題,以及所需的人力缺口,政府既然意識到產業在快速萎縮,各方就應該坐下來談。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皮國立表示,現代人購買的中藥,很多都是科學中藥,炮製的愈來愈少人會,中醫師也不知道這些藥材的毒性,需要靠代代相傳來延續這些知識,但很多人覺得這是夕陽產業,下一代也不願意接手。

皮國立指出,百年老藥房的磨藥器具、醫書古書、秤藥器具等都是文化資產,而炮製技術、中藥材保存等,都存在中藥行經營者的記憶中,「這些學院派老師不會講」,會導致整體中醫發展滑落,站在傳統文化資產的角度,會認爲要救,站在科學領域則認爲要轉型,但這有賴中醫、中藥、西藥領域共商,政府也要協助輔導轉型,這都是需要時間的。

臺灣講求中藥自給自足,如果要永續發展、長治久安,就必須開發本土中藥種植或者青草藥,皮國立舉例,疫情期間聲名大噪的清冠一號就用了大量的青草藥,這些知識幾乎都只存在於民間,和學院派教授的學科會產生斷層,久而久之就會失去民間系統的傳承。

益壽參藥行經營人、臺北市中藥公會前理事長林進益說,「希望要替我們講話,因爲我們是沉默的一羣」。記者曾吉鬆/攝影

老藥房的磨藥器具、醫書古書、秤藥器具等,以及炮製技術等都是文化資產。記者曾吉鬆/攝影

益壽參藥行經營人、臺北市中藥公會前理事長林進益(右)和現任臺北市中藥公會副理事長林琮凱(左)父子認爲,政府應給予中藥師國家考試。記者曾吉鬆/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