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自然》文章揭示壓力如何成爲心臟病、癌症的“幕後推手”

7月9日(星期三)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社會越卷,身體越垮?全球壓力危機背後的科學真相

壓力是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長期持續的壓力已被證實是心臟病、癌症、中風、呼吸系統疾病甚至自殺等主要死亡原因。研究表明,全球壓力水平近年來持續上升,且至今仍未回落至以往水平。

1、壓力如何影響身體?

當人體感知威脅時,會釋放皮質醇等壓力激素,引發心跳加快、血糖升高、肌肉緊張等生理反應,以應對緊急情況。然而,現代社會的壓力源(如工作壓力、經濟負擔或人際關係問題)往往並非生命威脅,但長期激活這一機制會導致免疫系統紊亂、炎症加劇,甚至影響基因表達。研究發現,僅10分鐘的社交壓力即可改變1500多個基因的活性,尤其是與炎症和抗病毒反應相關的基因。

2、現有評估工具的侷限性

目前,壓力評估多依賴自我報告(如焦慮、失眠)或簡單生理指標(如血壓、心率),但這些方法易受干擾,難以準確反映長期影響。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指出,心率變異性比單純心率更能體現壓力調節能力。更先進的評估工具正在開發中,包括可穿戴設備監測心率變異性、汗液中壓力激素檢測等,以提供更全面的壓力分析。

3、干預措施與未來方向

現有研究支持多種方式緩解壓力,包括認知行爲療法、呼吸訓練、運動及社交支持。此外,調節腸道菌羣、迷走神經刺激等新方法也顯示出潛力。愛爾蘭科克大學的研究表明,補充特定益生菌可降低壓力反應,而迷走神經的激活可能成爲干預關鍵。

4、社會層面的影響

壓力不僅危害個人健康,還可能通過炎症驅動的行爲(如決策能力下降)加劇社會問題。數學模型顯示,個體壓力可能引發更大範圍的社會功能障礙。因此,科學界呼籲將壓力管理納入公共衛生體系,開發個性化干預方案,以應對這一全球性挑戰。

《科學》網站(www.science.org)

從斑紋到僞觸角:科學家揭秘蝴蝶“假頭”演化進程

爲應對捕食者,部分蝴蝶進化出翅膀上的“假頭”結構。這些由圖案和斑紋形成的逼真假頭,能有效誤導天敵攻擊非致命部位。印度科學教育與研究學院(IISER)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生物科學》(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發表的研究中,通過分析近1000種蝴蝶,揭示了這一特徵的演化歷程。

研究表明,假頭由五大關鍵特徵協同作用形成:僞觸角、顯眼體色、匯聚線條的翅紋、大型斑點和頭部輪廓狀斑紋。通過構建系統發育樹,研究者發現這些特徵分階段出現——顯眼體色最早演化,隨後依次出現匯聚線條、僞觸角、明亮翅斑,最後完善輪廓細節。計算模型顯示,前四項特徵關聯緊密,共同增強假頭的迷惑效果。

假頭結構能顯著降低蝴蝶的生存風險。當捕食者攻擊翅膀末端的假頭時,對蝴蝶飛行和繁殖的影響遠小於真實頭部受損。研究者認爲,這一機制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但其具體優勢仍需進一步探究。

該研究首次系統追溯了蝴蝶假頭的演化路徑,爲理解生物防禦策略的複雜性提供了新視角。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爲什麼你總想躺平?科學家揭示大腦的“疲憊決策機制”

科學家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實驗發現,當人們感到精神疲憊並選擇放棄或繼續努力時,大腦中兩個關鍵區域的活動顯著增強。這一發現可能爲評估和治療抑鬱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等與疲勞相關的疾病提供新方向。相關研究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發表於《神經科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

實驗中,28名健康成年人接受了工作記憶測試。他們需回憶屏幕上字母序列的位置,難度越高,認知負荷越大。測試期間,參與者可因表現獲得額外獎勵,並需自評疲勞程度。結果顯示,當受試者感到認知疲勞時,右腦島(與疲勞感相關)和背外側前額葉皮層(負責工作記憶)的活動及連接性顯著增強,達到基線水平的兩倍以上。

研究發現,經濟激勵能促使受試者付出更多認知努力,但前提是獎勵足夠高。這一現象與體力勞動中的激勵效應類似,表明大腦可能通過權衡成本與收益來決定是否繼續投入精力。研究還指出,主觀疲勞感與實際腦力能力之間可能存在差異。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指出,這一發現爲理解認知疲勞的神經機制奠定了基礎。未來或可通過藥物或認知行爲療法調節相關腦區活動,改善過度疲勞症狀。不過,由於實驗在特定任務和fMRI環境下進行,其結論是否適用於現實場景仍需驗證。

該研究不僅揭示了健康人羣的認知疲勞機制,也爲探索抑鬱症、PTSD等疾病的疲勞表現提供了新思路。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AI助力抗癌!新型藥物精準打擊腫瘤,副作用歸零

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BridgeBio腫瘤治療公司(BBOT)與弗雷德裡克國家癌症研究實驗室(FNLCR)合作開發的新型抗癌藥物BBO-10203在臨牀試驗中取得重要進展。該藥物能有效抑制腫瘤生長,同時避免了同類療法常見的高血糖副作用,爲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

BBO-10203通過精準阻斷促癌蛋白RAS與PI3Kα的相互作用發揮作用。這兩種蛋白在多種癌症中頻繁突變,但因其複雜的信號通路,此前難以被安全靶向。研究團隊利用LLNL的“利弗莫爾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LCADD)平臺,結合超級計算與人工智能技術,在虛擬環境中篩選並優化藥物分子,大幅縮短研發週期。

實驗顯示,該藥物對HER2(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過表達、PIK3CA基因突變及KRAS基因突變驅動的腫瘤均有效,並能增強現有療法對乳腺癌、肺癌和結直腸癌的療效。其獨特之處在於選擇性抑制癌症信號傳導,而不干擾正常血糖調節,克服了傳統藥物的侷限性。

目前,BBO-10203已進入Ⅰ期臨牀試驗,用於治療晚期乳腺癌、結直腸癌和肺癌患者。這一成果展示了計算輔助藥物設計的潛力,有望爲“不可成藥”靶點提供新解決方案。未來,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探索其聯合療法的應用前景,推動癌症治療的革新。(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