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處國定古蹟3D化 監測防劣化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推動國定古蹟3D掃描數位化計劃,已完成71處。圖爲北港朝天宮「四海龍王」石雕。(曹婷婷攝)

地震颱風等天災不斷,恐危及古蹟保存,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推動國定古蹟3D掃描數位化計劃,迄已完成71處、逾3.2億個點雲數據,透過精確記錄古蹟建築細節,建立臺灣文化資產數位座標,做爲未來保留依據,全臺112處國定古蹟力拚近年完成,另也針對3處國定古蹟持續進行劣化監測,以利後續保存。

文資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指出,2019年法國巴黎聖母院大火,因早已製作3D數位化掃描,修復時得以精準還原建築樣貌。臺灣近年陸續啓動國定古蹟3D掃描數位化,2016年0206地震造成臺南祀典武廟廟體受損、風神廟鐘樓倒塌,當時尚未完成數位建檔,修復僅能依據老照片、匠師經驗着手,未來有點雲數據,不論建築長寬高尺寸或顏色等,還原完整度會更好,提供古蹟修復再利用更具真實性參考。

此外,文資保存研究中心2019年起即針對金門文臺寶塔,於每年春、冬2季掃描監測,觀察基石裂縫變化,儘管當地人認爲裂縫愈來愈大,但科學數據會說話,並未顯示裂縫變大,爲釐清是否地質所致,今年也將擴大範圍監測。

此外,今年還增加監測雲林北港朝天宮與桃園李騰芳古宅。據瞭解,嘉義「王得祿墓」前石獸之一羊首前年遭砍斷,文資中心也透過該系統,3D掃描複製石雕還原。

文資局即日起於文資保存研究中心展示國定古蹟3D掃描數位化計劃成果,文資局副局長林尚瑛說,這項計劃自2013年啓動迄今,點雲資料除可運用在文資保存,也能運用生成文化創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