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萬拆遷款給兒子,住院讓女兒陪牀並掏錢的老人,值得被善待嗎?
70萬拆遷款給了兒子,生病住院讓女兒陪牀並掏錢的老人,值得被善待嗎?
重男輕女,這一深植於中國乃至東亞社會幾千年的傳統觀念,至今仍在許多家庭中默默延續。
我們知道它的存在,也明白它帶來的深重影響,但卻往往選擇忽略,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自我消解。
直到沉重的現實一次次降臨,血淋淋地呈現在眼前,我們纔不得不面對刺痛的真相。
重男輕女,是不是會繼續存在幾百上千年?
70萬的拆遷款與重男輕女的毒瘤
隔壁村拆遷的劉奶,是父親的遠方親戚,平時很少互動。
過年期間,破天荒的走動起來。
在簡單寒暄之後,她娓娓道來了此行的目的,借親戚網傳播聲勢,將女兒不孝的事實傳出十里八鄉,讓她的名聲徹底臭掉。
據說,這已成爲她今年春節最主要的工作日程:聯繫或近或遠,所有攀得上的親戚,藉由他們的嘴形成農村新聞矩陣,聲勢越浩大越好。
細細聽來,緣由是如此:劉奶村裡的土地被徵用,得了70萬拆遷款。她第一時間將這70萬盡數給了兒子,對,全部。
春節前夕,不巧生了次大病,住院時,心疼兒子上班不好請假,也心疼他陪牀辛苦。
把三個女兒叫到了面前,並聲稱,弟弟生活不如意,養孩子養老婆開銷大,就不要讓他出錢了。
言下之意,讓三個女兒各出一部分,覆蓋住院開銷。
她的三個女兒,其中兩個家庭主婦,也是要伸手跟丈夫要錢的,也是要養孩子吃飯的;另一個最小的女兒,在城裡漂泊,沒日沒夜加班,也難以在偌大的城市付個首付。
與女兒們相對應的兒子,結婚時,劉奶和劉爺就已幫助他在城裡買好了房子和車子。更別提隔三差五的貼補。這補貼還含有女兒們孝敬父母的錢。
紛爭由此產生了。
城裡工作的小女兒,聽到如此荒唐的要求,想到父母多年不公平的對待,絕望至極,頭也不回的離開了。
走之前,她把家裡所有人的聯繫方式都拉黑了,包括兩個姐姐的,她恨她們的不爭。這一走,春節期間,都不曾聯繫,決絕的令劉奶心碎。
其他兩個女兒,慣於忍氣吞聲,此次也忍受不住,在醫院和弟弟大吵一架。
事情的結局是,兒子一分錢不願吐出來,爲了讓女兒安心陪牀,劉奶又從自己的養老錢裡,給兩個女兒一人拿了三萬,以求她們能安心照顧她住院。
劉奶從我家離開時,眼含淚水,語重心長的對爸媽說,女兒靠不住啊,說斷絕關係就斷絕,白眼狼一個。
並咬牙切齒的聲稱,以後小女兒活不下去,跪在家門口求她,她都不會原諒。
她自認自己是受害者,卻不知道,同時是施害體系的實施者和維護者。
近年,有研究數據顯示,68%的"扶弟魔"存在重度抑鬱傾向。希望離開的小女兒在精神上也切割成功,走出泥潭。
重男輕女:何以延續千年
這種家族紛爭,表面看似因拆遷款而起,但根本的矛盾在於深植於許多家庭中的性別偏見。
爲什麼這個問題至今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爲何現代社會中,女性的地位雖逐漸上升,卻依然未能徹底消解這種“重男輕女”的思想?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追溯歷史。中國的傳統文化根深蒂固地將男性視爲家族的“支柱”,認爲兒子是家庭未來的依靠,承擔着延續香火、繼承家業的重任。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父權思想盛行,家庭資源傾斜於男性,女性的角色侷限於家務和育兒。
之所以如此,總結歸納,思想形成來源於此:
生產力決定論:黃土地需要強體力勞動者,男性成爲生產資料的核心;
宗族生存法則:祠堂族譜構建的男權譜系,女性淪爲"外姓人";
婚姻經濟學:嫁妝與彩禮構成的性別市場,女兒成爲待價而沽的"期貨"。
即便是今天,在廣大的農村,依然有許多父母無法打破這一觀念,兒子無疑是家族最重要的存在。
這一觀念並非僅僅存在於貧困或偏遠地區,即使在部分城市家庭中,男性也依然被視爲“未來的保障”,而女性的努力和付出往往被忽視。
有研究顯示:82%的農村家庭沿襲"傳男不傳女"的財產分配模式,而女兒承擔父母日常照護的比例高達76%。
女性的劣勢需要父母更多的呵護和支持
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女兒同樣需要父母的保護和支持,甚至更甚。
女性在社會上的性別劣勢和婚姻中生理結構的劣勢,決定了她們會承受更多的風險。她們應該且最有權力去尋求父母的支撐。即使物質匱乏,精神上的公平給予和支持同樣重要。
現代社會,女性的地位雖然在許多領域有了長足的進步,女性受教育的機會增多,職場上的競爭力逐步提高,但在許多家庭中,女性依舊面臨傳統觀念的束縛。
在農村,父母依然將資金和資源集中給兒子,女兒則被忽視,甚至是“拋棄”的對象。
這種現象的背後,不僅僅是性別觀念的沉澱,還與社會結構的長期不公密切相關。女性在社會中的生存風險遠高於男性。
如今,女性在職場中常面臨“雙重標準”,她們不僅要承擔家務、撫養孩子,還要努力在事業上追求成功。
婚姻成爲了許多女性的“陷阱”,許多年輕女性在不成熟時進入婚姻,才發現婚姻往往成了她們最大的困境,生育更是加劇了她們在事業和個人發展的困境。
當困難重重降臨,兜底的是誰?是女兒們自己,即使當時催婚催生的是她們的親生父母。
父母的智慧:真正的愛是性別平等
面對“養兒防老”與“養女防老”的傳統觀念,父母應如何做出智慧的選擇?答案是:真正的愛,不應有性別的偏見。
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父母的支持應該是平等的,不論孩子是男是女,父母的資源和愛都應無條件地傾斜給每個子女。
而這一點,只有當父母真正理解了“性別平等”的核心價值,纔會做到。
父母在爲兒女規劃未來時,應該避免將資源、關愛和期待僅僅集中於一個性別身上。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鼓勵女兒自信自立,才能打破這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性別不平等的枷鎖。
女性的自我保護:打破束縛,尋求平等
對於那些生長在重男輕女家庭中的女性而言,如何自我保護,如何反思和走出傳統觀念的深痛影響,成爲了她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首先,女性要意識到自己的獨立性,增強經濟獨立和人格獨立的意識。她們應當通過自我教育,提升自己在職場和生活中的競爭力,走出依賴父母、依賴丈夫的困境。
此外,女性在婚姻中也應保持清醒。婚姻不應成爲社會對女性的“桎梏”,她們應該在婚姻中尋求平等與尊重,而非完全的付出與犧牲。
社會法律的支持,也應爲女性提供更多的保障和幫助,特別是在處理家庭紛爭和性別歧視時,女性要學會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權益。
南京某律所合夥人指出:"2023年已有19起女兒成功主張平等繼承權的判例,補償金額最高達45萬元。"
而社會變革和思想的進步也在星火燎原。在浙江某地,年超60歲的的趙姓夫婦正書寫新範式:將拆遷款設爲"養老基金",子女按贍養貢獻分配。
也有思想開明的父母立遺囑將房產捐贈給女性教育基金會。組建"開明父母聯盟",重構鄉村倫理。
當我們在劉家的悲劇裡看見整個文明的創傷,或許該重讀波伏娃的警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造就的。"
那些困在宗法制度裡的女兒們,正在用血淚澆築新的文明基因——這不是性別戰爭,而是人性解放的終極戰役。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場變革的一部分。我們呼喚一個性別平等的社會,呼喚父母的智慧與愛,也呼喚每一個女性走出桎梏,邁向真正的自由與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