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不倒 南靖土樓傳奇吸睛
裕昌樓內部。(黃慕斌攝)
被譽爲「四菜一湯」的田螺坑土樓羣。(黃慕斌攝)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
福建漳州南靖縣的土樓,以其宏偉規模與獨特格局聞名於世。當中最爲人熟知的,是被譽爲「四菜一湯」的田螺坑土樓羣,以及有「不倒樓」美名的裕昌樓。這些古建築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在當代啓發新生,成爲推動南靖城市形象與產業發展的重要符號。
「四菜一湯」奇景吸引兩岸
田螺坑土樓羣由三座圓樓、一座方樓和一座橢圓樓組成,從高空俯瞰,格局宛如餐桌上的「四菜一湯」。清晨時分,薄霧籠罩山谷,樓羣如水墨畫般浮現,吸引衆多遊客流連拍照。近年來,當地政府持續完善基礎設施,讓遊客在觀賞古建築之餘,也能體驗深度旅遊。對南靖而言,這些樓不只是靜態文物,而是能承載教育、研究與產業發展的活資產。
「不倒樓」的日常煙火
裕昌樓建於元代,歷經七百多年,支柱早已東歪西斜,卻依舊穩固如初,被譽爲「不倒樓」。走進樓內,仍可見居民生活的熱鬧場景:一樓店面傳來木槌敲擊酥餅的清脆聲,空氣裡瀰漫茶香與糕點香氣。居民笑着告訴記者:「我們祖祖輩輩都住在這裡,樓雖然老,卻有家的溫度。」這種歷史與生活緊緊交織的氛圍,讓裕昌樓成爲「可居、可遊、可感受」的活態文化遺產。
古樓轉化爲新動能
在南靖,土樓不僅是旅遊打卡點,更成爲城市發展的靈感來源。木槌酥、野茶、文創紀念品等商品,都從土樓文化中汲取元素。當地規劃人員指出:「保護不是封存,而是讓古樓在時代中繼續發揮作用。」這種理念,使古建築不再是靜止的歷史,而是創造經濟與文化雙贏的新動能。
兩岸交流的平臺
南靖土樓也逐漸成爲兩岸交流的新舞臺。臺灣學者、青年團體頻頻造訪,討論的不僅是建築技術,更是如何在當代社會爲傳統尋找新定位。這些交流使土樓超越單一的文化符號,成爲兩岸共享經驗、凝聚情感的重要平臺。
從「四菜一湯」的奇景,到「不倒樓」的煙火日常,南靖土樓見證了時間的重量,也展現了文化的韌性。它們並未因歷史悠久而停滯,反而在新時代中被賦予更多意義。對於南靖而言,土樓既是守護歷史的象徵,也是走向未來的名片。(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