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萬人餓死的慘劇,責任在誰??

作者:王彬彬

摘要:

他們把那些皮包骨的屍體,像垃圾般地扔進巨大的坑中,再草草覆以泥土。當他們搜屍時,那些還有一口氣的人,那些餓得鼓脹的肚皮還在起伏着的人,也往往就被同樣扔進了坑中。畢竟,搜屍隊也想早一天得到200克麪包。有時候。那還活着並且還有最後一絲氣力的人哀求搜屍隊:“我還沒有死!我想活!”搜屍隊的回答是:“今天就走吧,省得我們明天再來!”一位倖存者哽咽着描述她目睹的情景:當搜屍隊離開萬人坑時,那上面覆蓋的泥土還在蠕動。

古代有“坑殺”一說《史記》中屢見。《白起王翦列傳》敘秦趙長平之戰,趙國40萬兵士降秦,而白起“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這通常解釋爲以欺騙手段將40萬人活埋。白起坑降卒一事很著名。比這更著名的,是秦始皇的“坑儒”。《秦始皇本紀》,敘秦始皇將460多個儒生“皆坑之咸陽”,這也一直被解釋爲將460多個讀書人活埋。其他,如《項羽本紀》,說“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但也有人對此表示懷疑,理由是將數十萬人同時活埋,很難想像。我以爲,這關鍵是對“活埋”的“活”字如何理解。如果把“活”理解成活蹦亂跳、生龍活虎,那可能在相當程度上是誤解。我的想法是,白起也好,項羽也好,都是在用刀、劍、箭等兵器對幾十萬兵卒粗略打擊後,再行掩埋。幾十萬人,完全不打擊,在每一個都是活生生的情況下掩埋,很難。而將幾十萬人一個一個地殺死後再埋,不但很費事,也無必要。只要將這些士兵擊殺得不能反抗,如同死物,便可以了。一陣亂射,一番亂捅亂砍後,幾十萬人全都倒下了。有的固然當場嚥氣,更多的人,則可能只是不同程度地受傷,在喘息着、呻吟着、哀嚎着。這時候,再來掩埋,就很容易了。而只要還有些人沒有完全死去,這種掩埋就在一定意義上是“活埋”。這說的是大規模地“坑”的情形。至於秦始皇“坑”460多個儒生,那是完全可以在毫髮無損的情況下進行的。

我本來沒有資格談論古代的問題。忽然斗膽對此問題發議論,是最近看了一點斯大林時期烏克蘭大飢餓的資料引起的。

“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黨立即實行經濟上的“軍事共產主義”,對糧食則實行壟斷制、徵收制。翻閱沈志華主編的《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可知這種“軍事共產主義”,實際上與“軍事”並無必然聯繫。列寧在“十月革命”以前就宣稱:“糧食壟斷、麪包配給制和普遍勞動義務制,在無產階級國家手中是一種實行計算和監督的最強有力的手段。”所以,“軍事共產主義”,在列寧看來,是一種基本國策,並不僅僅是戰時的權宜之計。

爲了對糧食實行完全徹底的壟斷,國家派出大批徵糧隊到農村,農民賴以爲生的口糧都往往被奪走。這種“軍事共產主義”於是引發劇烈的社會矛盾。沈志華主編的書中說,蘇聯各地農村都爆發了農民起義。喀琅施塔得的水兵更起而暴動。這使列寧感到蘇維埃政權面臨“最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爲穩定局勢,爲度過危機,於是有所謂“新經濟政策”出臺。“新經濟政策”決定以糧食稅取代糧食徵收制,允許農產品自由買賣。在工業方面,也一定程度地鬆綁。“新經濟政策”使危機暫時緩和。然而,“新經濟政策”纔是在嚴重危機逼迫下的不得已之舉。列寧不喜歡它,繼任者斯大林更痛恨它。當危機似乎度過,當局勢已經穩定,當對付反抗的措施已佈置得更周密,當專政的鎖鏈已鍛造得更堅固,當人們心中的恐怖已普遍消泯了反抗的衝動,“新經濟政策”就該廢除了。自實行“新經濟政策”始,斯大林們就想着早日廢除它。到了1929年,斯大林終於公開宣佈:“讓新經濟政策見鬼去吧!”於是,重新實行的,還不是此前作爲“列寧模式”的“軍事共產主義”,而是比“列寧模式”更嚴酷、更無視人民生存權利的“斯大林模式”。

烏克蘭餓死了700萬人的慘劇,就是在“讓新經濟政策見鬼去”後發生的。1932年12月,斯大林在烏克蘭地區發起了一場實質是種族滅絕的行動。先是烏克蘭地區的農民,幾乎都成了富農,成了“階級敵人”。繼而宣佈沒收該地區的所有糧食和生產資料。每一粒糧食,包括種子,都收歸公有。所有傢俱,所有牲畜,都被奪走。無數支搜糧隊在烏克蘭地區橫衝直撞。他們闖進每一戶人家,牆角、牀底、屋頂,所有可能藏匿幾粒糧食的地方都搜遍;土豆、甜菜、捲心菜,所有能吃的東西都搶走。於是,飢餓很快來臨。

餓得要死的烏克蘭人試圖逃往外地,但決無可能。烏克蘭所有通向外面的道路都被封鎖。一些餓得發瘋的孩子不顧一切地想衝出去,於是,克格勃像打野兔般將他們打死。飢餓的人們大量聚集在鐵路兩側。道路雖然被封鎖,但這畢竟是道路,畢竟是有可能成爲生路的道路啊!然而,他們終於成堆成堆地死在鐵路兩側。許多人死了,兩眼還順着鐵軌望着遠方。

搜糧隊走了。搜屍隊來。或許,是搜糧隊直接變成了搜屍隊。他們之所以是“搜屍”而不是“收屍”,是因爲每處置一具屍體,可得到200克麪包。而這在那時的蘇聯是很大的誘惑。於是他們便十分積極地搜尋屍體。他們把那些皮包骨的屍體,像垃圾般地扔進巨大的坑中,再草草覆以泥土。當他們搜屍時,那些還有一口氣的人,那些餓得鼓脹的肚皮還在起伏着的人,也往往就被同樣扔進了坑中。畢竟,搜屍隊也想早一天得到200克麪包。有時候。那還活着並且還有最後一絲氣力的人哀求搜屍隊:“我還沒有死!我想活!”搜屍隊的回答是:“今天就走吧,省得我們明天再來!”一位倖存者哽咽着描述她目睹的情景:當搜屍隊離開萬人坑時,那上面覆蓋的泥土還在蠕動。

希特勒於1933年1月登上總理寶座。當希特勒開始手握大權時,正是烏克蘭大飢餓發生之時。斯大林用這種手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消滅了數百萬烏克蘭人,這給了希特勒巨大的啓發。斯大林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希特勒的引領者、教導者。當然,斯大林並不僅僅是希特勒的引領者和教導者。順便說一句,斯大林從烏克蘭搶奪的糧食,出口到了西方,換取斯大林需要的外匯,總計有數百萬噸。

斯大林在烏克蘭的行爲,也可以借用司馬遷的用語:“坑殺”。萬人坑上的泥土還在蠕動,那應該有很多人在掙扎。這不是“坑殺”是什麼?當然,也並非所有的活埋都會有泥土的蠕動。“文革”期間,北京郊區的大興縣曾活埋“地富反壞右”。一位祖母抱着幼年的孫兒站立在坑中,四周有人揮揪填土,飛揚的塵土眯住了祖孫的眼睛。孫兒說:“奶奶,眯眼。”奶奶平靜地說:“孩子,一會就不眯了。”當泥土填到胸部時,祖孫二人就會死去。死得靜靜悄悄。連頭頂的泥土都不會蠕動一下。

背景:烏克蘭大饑荒

烏克蘭大饑荒(烏克蘭語 : Голодомор,拉丁字轉寫:Holodomor),是1932年至1933年發生在蘇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的大饑荒。雖然同一時期在蘇聯各地都發生了饑荒,但“Голодомор”一詞通常用來特指在烏克蘭民族聚居區內發生的饑荒。

當代學者大多贊同這樣的觀點,即烏克蘭大饑荒是在斯大林農業集體化運動的背景下出現的災難,造成饑荒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人爲因素。在烏克蘭,這次饑荒有時被認爲是故意製造的、針對烏克蘭民族的種族滅絕行動。

烏克蘭歷史學家說,根據已經解密的檔案資料,烏克蘭大饑荒的主要責任者之一、當時的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斯塔尼斯拉夫•維肯季耶維奇•科西奧爾在1930年夏季當地一次共產黨幹部會議上下達指示說,烏克蘭農民不願意同蘇聯政權合作,試圖扼殺蘇聯政權,但蘇共政權的敵人打錯了算盤,俄共產黨幹部的任務就是要到烏克蘭農村中收繳藏匿的糧食,讓農民們也嚐嚐飢餓的滋味。烏克蘭大饑荒的倖存者說,在1932年到1933年大饑荒達到高峰時,烏克蘭農村中甚至出現了人吃人,以及在冬季把已經埋葬的貓、狗、家畜和人的屍體重新挖出來再食用的事件。

在推行農業集體化期間,大量蘇共黨員被派往農村,動員農戶加入集體農莊。他們在烏克蘭遇到了消極的和積極的抵抗,最終導致對烏克蘭“富農”階層的集體逮捕和流放。大量擅長耕作、富於農業經驗的烏克蘭農戶被劃爲“富農”,全家流放至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導致烏克蘭本土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率下降。免於被流放的農戶,因爲擔心被劃成富農,因此不願耕作,其直接結果就是1932年烏克蘭糧食產量暴跌。當年預期在全蘇聯可以收穫9070萬噸糧食,但是實際上只收獲了5500萬到6000萬噸。蘇聯政府徵得的糧食數量也從預期的2650萬噸下跌至1850萬噸。爲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1932年8月7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頒佈了一項新法令,規定“盜竊集體農莊財物”可以判處死刑。這一法令從根本上禁止農民將任何農產品據爲己有。至1933年1月,有 7.9萬名農民根據該項罪名被逮捕,其中4880人被判處死刑。

在禁止農民佔有收穫的糧食後,1932年12月6日,蘇共政治局頒佈了另外一項秘密命令,將全烏克蘭的所有生產資料(農具、牲畜、種子)收歸公有,禁止將任何糧食和製成品運入烏克蘭農村,並在全烏克蘭禁止商品和農產品的異地買賣。此外還向烏克蘭農村派出了搜糧隊,沒收農民的餘糧、口糧和種子糧。根據《climate and food problem in Russia:1900-1990》一書,從1933年起,蘇聯官方用了新的糧食統計手段,不用實際收到穀倉裡的數字,而用“生物學產量”,極端誇大農田的產量,目的是作爲定量強迫集體農莊多交糧食。以致於30,40年代的蘇聯農業產量超出了任何外國專家的想象。蘇聯專家到了50年代都試圖在研究的時候糾正30年代到40年代的數字。

這幾項懲罰性措施實施數月後,到1933年春天,在全烏克蘭範圍內出現了極其嚴重的饑荒現象。蘇共和烏克蘭政治局發出了一些補救性的命令,包括向饑荒地區運去32萬噸糧食,但同時自烏克蘭向外運出糧食的行動仍未停止。當年春天在俄羅斯西部和烏克蘭大部分地區出現的乾旱加重了饑荒的程度。與此同時,蘇聯政府禁止災民向外流動,烏克蘭以及頓河流域同外界的交通被中斷,到這些地區的旅行被禁止。任何未經許可便試圖離開烏克蘭的饑民都作爲“階級敵人”被逮捕。

1933年冬和1934年春,烏克蘭氣候條件轉好,1934年農業收穫量有所提高,烏克蘭饑荒狀況逐漸消失。

2死亡人數

由於缺乏官方統計數字,死於烏克蘭大饑荒的人數只能進行估算,具體人數在700萬左右。除了飢餓外,缺乏營養、抵抗力下降後導致的疾病感染(主要是斑疹傷寒和傷寒)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尤其是城市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人口中,81.3%是烏克蘭人,4.5%是俄羅斯人,1.4%爲猶太人,1.1%爲波蘭人。還有爲數不少的白俄羅斯人、匈牙利人、伏爾加德意志人和克里米亞韃靼人死於烏克蘭大饑荒。

3其它後果

除了饑荒外,1932年到1933年,蘇聯還對抱有民族主義觀點的烏克蘭知識分子、作家等民族文化精英進行了清洗。

4爭論

烏克蘭獨立後,烏克蘭政治家和學者指出1932年-1933年大饑荒是蘇聯對烏克蘭的種族清洗和種族滅絕。

2003年10月,烏克蘭大饑荒紀念委員會在意大利維亞琴察舉行會議並簽署聲明,要求意大利政府和歐洲議會承認烏克蘭大饑荒是針對烏克蘭民族的有計劃的種族滅絕。

烏克蘭國會和許多國家的烏克蘭人社團對普利策獎委員會發出呼籲,要求其撤消1932年頒發給《紐約時報》駐蘇聯記者沃特•杜蘭蒂的獎項。沃特•杜蘭蒂因對蘇聯五年計劃的系列報道而獲得了該獎,但是他在明知烏克蘭發生大饑荒的情況下仍對全世界隱瞞了這一慘劇的真相,並且在報道中宣稱“烏克蘭根本未發生饑荒,而且也不可能發生”。

5紀念

2002年初,烏克蘭政府解密了1000多份有關饑荒的秘密文件。烏克蘭總統庫奇馬也簽署法令,將11月22日定爲“饑荒紀念日”。

2006年11月25日,烏克蘭各城市下半旗,並在國旗上纏上黑絲帶,向大饑荒的死難者致哀。烏克蘭總統尤先科和議會議長莫羅茲主持了大饑荒紀念館的奠基儀式,並在市中心廣場舉行燭光哀悼活動。全烏克蘭的電視臺和電臺停止播放娛樂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