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稽查員扛不住 專家籲推食安簽證

衛生局已於百威公司作業場所及倉儲各封存1萬1664公斤及940公斤豬腸。(食藥署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食安事件層出不窮,專家指出,全臺700名衛生稽查員,卻要面對47萬家食品業者、16萬家餐飲業者,每人平均負責近千家,而近3000名合格的公衛師、食品技師制長期「可用卻未用」,呼籲政府推動食安簽證制度,讓這些具備國家證照的專業人力,制度化納入食安管理體系。

食藥署統計,近5年食品中毒案件,2020年共506件、4920人,2024年大幅增長至1750件、9045人受害,此外,使用非法添加物等案件,不僅造成民衆食不安全,更影響產業發展。

臺北市公共衛生公會理事蔡秉兼說,《食安法》設計三級把關,包括業者自主管理、第三方驗證、政府稽查。但在外食人口龐大、餐飲缺工情況下,自主管理往往流於形式,第三方驗證與分級標章,業者參與率不到6%。

蔡秉兼指出,全臺目前僅約700名衛生稽查員,卻要面對47萬家食品業者,難以有效監管。問題就在於制度設計過度倚賴有限的公務人力。他表示,《公衛師法》明確定位公衛師可協助規畫、推動與評估食品安全管理;另也有食品技師制度,累計超過2600位合格專業人員,這些都可以透過食安簽證制度,讓業者定期由合格專技人員簽證,符合標準後始得營運。

林口長庚醫院臨牀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認爲,這樣的建議是好意,也是個方向,但需修法。蔡秉兼說,政府須正視問題核心,可從高風險業別或大型連鎖餐飲試辦,逐步擴展。

食藥署迴應,食安法已依產業特性導入專業人員,例如HACCP導入食品技師、餐飲業設置相關技術士證照人員等,暫無增加簽證制度的考量,但未來可研議規畫公衛師協助釐清食品中毒的流行病學調查及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