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婦噎到竟急性腦中風 醫師取4毫米血栓救命

1名61歲女性病患,因噎到後出現頭暈、嘔吐,出現意識逐漸模糊甚至昏迷等症狀,緊急送往急診室檢查後,結果顯示腦部有血栓,經手術後成功取出約4毫米的血栓,如今進行復健訓練,病情穩定恢復。(圖/聯新醫院)

1名61歲女性病患,因噎到後出現頭暈、嘔吐,出現意識逐漸模糊甚至昏迷等症狀,緊急送往急診室檢查後,結果顯示腦部有血栓,經手術後成功取出約4毫米的血栓,如今進行復健訓練,病情穩定恢復。(圖/聯新醫院)

日前72歲資深藝人廖峻在家中被發現癱軟牀上意識不清,引發腦溢血,引起關注。桃園市聯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王景益分享,近期1名61歲女性病患,因噎到後出現頭暈、嘔吐,出現意識逐漸模糊甚至昏迷等症狀,緊急送往急診室檢查後,結果顯示腦部有血栓,情況危急,經手術後成功取出約4毫米的血栓,如今進行復健訓練,病情穩定恢復。

該名婦人因晚餐時間噎到後出現頭暈、嘔吐,緊急送往急診室後,出現意識逐漸模糊甚至昏迷等症狀,其曾因主動脈剝離植入心臟支架,導致傳統取栓途徑受限,醫師決定改從手臂肱動脈展開治療,並協調麻醉團隊,迅速進行取栓手術,手術過程中,取栓團隊在半小時內透過抽吸導管及支架取栓器,成功取出1條約4毫米的血栓,使病患血流恢復暢通,病患術後意識清楚,語言能力恢復正常,但短暫缺血仍影響到小腦平衡,後續由復健科協助進行肢體復健。

王景益表示,在急性中風類型中,「出血型」腦中風如腦溢血約佔2成,主要是「阻塞型」缺血性中風,不論哪種類型,中風治療的首要原則都是「分秒必爭」,儘快診斷並處理,才能降低腦細胞損傷、提升存活率與預後。

王景益指出,人的血管組成主要有動脈、靜脈和微血管,這些地方都可能產生血栓,血栓是指在血管內出現的血液凝塊,當血管因爲凝血機制有問題、血流異常或血管內皮受損時就容易形成血栓,當腦血管被血栓、血塊堵塞,造成血液流不過去,腦組織就會缺血缺氧,導致腦細胞死亡,這些傷害常常難以復原,所以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重點就在「如何搶在黃金時間內疏通血管」。

聯新國際醫院表示,爲爭取時間院方啓動「桃竹苗腦中風區域聯防」,建立跨院轉診與取栓治療高效應變機制,透過事前聯繫,讓取栓醫師跟麻醉師快速組成團隊提前因應與規畫,讓取栓治療從抵達急診到取栓時間,在2025年第一季的平均取栓時間僅59分鐘,較2022年的106分鐘減少47分鐘,有效降低腦細胞壞死的風險,提高病患的存活率與預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