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標準化大幕開啓,衝刺2030商用倒計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繳翼飛 實習生 王嘉琪 南京報道一部高清電影,幾秒就可下載完畢;AR眼鏡、智能無人機、人形機器人成爲你日常的生活必需品,取代手機成爲個人平臺…… 以上這些場景,在6G時代都有望成爲現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6G等未來產業被重點提及。

4月10日,2025全球6G技術與產業生態大會在南京召開。科技部五司副司長邱鋼呼籲各國合力推動形成6G國際統一標準,共建開放包容的全球6G生態圈。

根據全球移動通信標準組織3GPP計劃,今年6月將正式啓動6G技術標準研究。業界普遍預計,6G技術將在2030年開始商用。工業和信息化部也於4月9日發佈通知,明確加強包括6G在內的新興產業標準建設。

然而,當前國際形勢給6G標準化和產業化帶來挑戰,與會專家強調需全球協同合作,凝聚共識促進標準統一,同時還需要形成共同的頻段以及更加密切合作的產業鏈供應鏈,讓6G技術更好地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

當前,全球6G技術研發已進入關鍵窗口期,作爲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6G不僅承載着通信網絡的代際躍遷,更將重塑未來社會的智能化圖景。

“6G在2025年迎來了里程碑時刻,今年既是6G全球統一標準制定的起始年,也是6G與AI融合發展的關鍵之年。統一的全球6G標準將打破隔閡和邊界,更加高效公平地爲我們帶來一個智能便捷和智聯萬物的新時代。”邱鋼在會上呼籲,各國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界級標準組織應合力推動形成6G國際統一標準,共建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全球6G生態圈。

根據全球移動通信標準組織3GPP的計劃,今年6月將正式啓動6G技術標準研究,2025—2027年完成技術研究階段,2029年3月份完成第一個版本的技術規範。業界普遍預計,6G技術將在2030年開始商用。

工業和信息化部也在4月9日發佈了《關於印發2025年工業和信息化標準工作要點的通知》,明確要加強新興產業標準建設。包括加快構建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標準體系,推進5G—A、低空信息基礎設施、6G、量子保密通信等標準研究。

“前幾代從1G、2G、3G全球的移動通信標準都並不是統一的,不同的標準就要求我們的手機必然是多頻、多模的,否則沒辦法全球漫遊,這就是我們要付出的成本代價。從5G開始,才真正開始是全球統一標準。”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如此表示。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理事長聞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6G標準制定過程中,需要考慮網絡運營企業、垂直行業、消費者用戶等產業鏈不同參與主體的不同需求,務實地推進工作。要儘快、儘早開啓相關關鍵使能技術的研發和落地。比如,我國在3G時代就開始了TDD技術的研發,爲4G和5G時代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但鄔賀銓特別強調,與5G研究相比,當前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家之間不僅在貿易上進行封堵,在移動通信標準化領域也存在着不確定性。科技的交流合作受到阻礙,供應鏈的斷裂以及市場的封堵,使得全球統一標準的制定變得異常困難。

“6G的發展需要全球範圍內的協同合作和技術共享,而當前的國際形勢給6G的標準化和產業化帶來了巨大挑戰。”鄔賀銓呼籲,6G能夠跨行業合作,推動技術探索和標準體系擴展,真正實現萬物智聯。各方需要儘可能凝聚共識,促進標準統一。同時,移動通信不斷迭代,6G需要新的頻段資源,需要進行調整置換。這需要全球統一形成共同的頻段,讓基站和智能手機的設計變得簡單和低成本。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全國5G基站爲425.1萬個,比上年末淨增87.4萬個。5G基站佔移動電話基站總數達33.6%,佔比較上年末提升4.5個百分點。

鄔賀銓表示,在5G的發展進程中,編碼調製技術不再侷限於傳統路徑,而是依靠頻率擴展、多天線等新技術不斷突破。中國商用5G已歷經五年,5G特別是5G-A的高帶寬、低時延、大連接等能力爲5G-V2X和5G工業專網等應用奠定了基礎,從數據上看,下載速率實現了7~8倍的提升,但用戶實際感受卻未達預期,5G的工業應用進展不易,行業個性化和標準化碎片化及成本問題制約了發展。目前面向消費應用方面5G與4G的差異化不夠明顯,也有內容與終端能力發展滯後的原因。5G的潛力有待進一步發揮。

究其原因,鄔賀銓認爲,目前國內5G基站密度僅爲4G的60%,從覆蓋信號強度和用戶密度看則需200%~300%,處於弱信號區的用戶實測速率下降50%~70%。同時,5G室內穿透能力不如4G帶寬保留限制在初期因需求不足、頻率重耕或補充上行覆蓋,需預留部分5G載波帶寬與4G動態共享。目前全國有25%的5G基站爲NSA,與4G錨點同步傳輸控制信令而多佔用15%無線資源。

中國科學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東南大學教授尤肖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5G是建網之後再試錯,而應用非常複雜,應該提前試錯。因此要抓住5G-A向6G演進的重要機遇,邊技術升級邊進行試錯。這樣等6G真正到來的時候,技術辨識的精準性、匹配性都能夠有很大的提高,從而能夠真正解決痛點問題,並有效支撐和實現6G商業閉環。

對於後續6G基站建設帶來的成本和能耗,鄔賀銓表示,隨着容量的加大,總體基站能耗肯定是要增加的,但單位比特能耗是一定會下降的,單基站的能耗是否會增加還有待驗證,因爲6G可能會採用分佈式的基站建設方案。

與此同時,6G基站也將採取更多新技術。

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在會上指出,未來6G還將實現地面網絡、不同軌道高度上的衛星以及不同空域飛行器等融合而成的全新移動信息網絡,與地面移動信息網絡共同實現地球表面常態化的無縫覆蓋。未來6G通感一體化技術的突破,更可將低空經濟與感知能力提升至新的高度。此外,空天地融合的網絡與AI的結合,將進一步釋放低空經濟的無限可能。

“面向6G時代的超高速率需求,爲適應未來6G通信與感知的需求,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洪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面向無線通信的非對稱毫米波太赫茲大規模陣列架構,其核心設計理念在於基站側採用大規模發射陣列與小規模接收陣列,終端側保持對稱或非對稱配置。相較於傳統對稱架構,非對稱設計在性能與功耗、成本間實現平衡。

“6G未來要能表現出更便宜、更快、更安全、更可靠,實際上5G已經是這樣了,因爲單位投資帶來的每比特成本,5G只是4G的幾分之一,頻譜效率方面,5G是4G的好幾倍。包括單位流量的電費,5G都比4G低得多。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由於技術的進步,對於傳統的業務,我們到6G階段會比4G更便宜。”鄔賀銓說。

不僅是技術上,基站建設和運營模式也可以進行創新。

在5G基站的建設過程中,中國聯通深化與中國電信的共建共享模式創新,秉持以建促用、建用並舉的發展思路,累計開通5G基站219萬站。

中國聯通科技創新部總經理馬紅兵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6G時代運營商可以研究和規劃更大範圍、更高層面的共建共享,有效降低投資成本,節約社會資源,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基礎網絡共建共享層面,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在5G時代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爲全球運營商學習的樣板,也爲6G時代的共建共享指明瞭方向。

回顧從1G到4G,移動通信發展的目標明確且技術路線清晰,主要聚焦於調製編碼技術的演進。步入5G時代後又增加了支持行業應用的重任,但消費應用和行業應用之間存在着巨大差異,也使得人們對於5G應用的體感變化並不明顯。

鄔賀銓指出,5G主攻工業應用,但用公衆網架構覆蓋個性化應用並不如意,消費應用體驗滯後。但好在5G在頻效、能效、投資回報等方面相對4G仍體現其價值。而且5G在擴展頻段和mMIMO上爲6G打下基礎。

“6G時代,消費應用領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鄔賀銓進一步指出,5G在消費應用體驗上的不足成爲6G亟待解決的問題。儘管5G在速率上有了顯著提升,但用戶在實際使用中並未感受到與之匹配的體驗提升,這反映出消費應用對於網絡性能的需求遠不止於速率。同時,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的消費終端不斷涌現,這些終端對通信網絡的性能、功能和適應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國電信首席科學家畢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未來AI應用的健康發展,將是6G能否超過5G的關鍵所在。AI對終端方面的牽引和突破,包括AI眼鏡等新型終端形態的出現,對6G的騰飛也至關重要。最終,6G能否超過5G還有待於時間的考驗及技術的發展

“到2030年6G商用後,手機將進化爲AI終端,用戶內容生成能力將大幅提升,如同2007年iPhone開啓智能機革命般激發新一輪信息消費熱潮。”鄔賀銓認爲,未來6G需優先滿足手機基礎功能升級和工業數字化剛需,以規模效應支撐商業閉環,再延伸至無人機、衛星通信等小衆場景。

此外,在紫金山實驗室展臺,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看到了一些嘗試性的6G應用。紫金山實驗室研究員鍾子果向記者介紹,目前實驗室6G技術已在雲南怒江森林、江蘇廣播電視塔、蘇州太湖等多地開展“一塔一城”模式的應用測試,針對特定區域、特定應用,搭建一套專用通信網絡。

“6G的高速率、低時延、廣覆蓋特性非常適合低空智聯領域的應用。”無蜂窩架構相比傳統網絡擁有更大容量和帶寬,基站可靈活“向上”服務無人機,或“向下”覆蓋無人車等設備。鍾子果介紹,從在河南洛陽、陝西榆林等地試驗場的驗證情況看,6G的廣域覆蓋距離接近100公里,相當於5G技術的20倍。

馬紅兵指出,6G將會極大擴展應用場景範圍,包括人、機(包括具身智能)、物、智能體都會涵蓋在內。"不同的應用場景對於網絡的要求和AI的能力需求很多情況下是截然不同的,以自動駕駛爲例,其對時延、容錯、安全性要求就非常高;而低空經濟,則更加強調可感、可控、抗干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