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婦膝蓋受傷多年不舒服 機械手臂、AI輔助手術換關節2周行動自如
膝關節退化是臺灣中高齡族羣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之一,許多人會選擇置換人工關節,爲提升手術精準度與病人安全,馬偕醫院導入「電腦機器手臂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記者翁唯真/攝影
63歲盧女士多年前摔傷跌倒後無法正常生活,且本身還有退化性膝關節炎導致O型腿變形16度等問題,經朋友也介紹前往馬偕紀念醫院就診,在醫師建議下運用「電腦機器手臂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不僅傷口變小且恢復快速,術後隔天已經可以下牀,約2周已行動自如,希望能儘速復原恢復爬山生活。
膝關節退化是臺灣中高齡族羣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之一,許多人選擇置換人工關節,爲提升手術精準度與病人安全,馬偕醫院導入「電腦機器手臂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將傳統手術結合高精度影像導引、AI人工智慧演算法,於術中精準規畫及切割,減少骨頭及軟組織破壞,傷口變小,且出血變少,縮短術後恢復時間,更加安全。
馬偕醫院骨骼疾病及關節重建科主任柳宗廷表示,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自1962年由英國骨科醫師發明以來,被譽爲醫療史上「人類第一次戰勝老化」的重要里程碑。目前全臺灣1年接受人工關節置換病人,約有2、3萬人。隨着科技不斷進步,人工關節置換的發展方向逐漸朝向「精準醫療」與「微創手術」2大目標邁進,如今,隨着AI與機械手臂輔助技術的導入,醫界終於能在縮小傷口的同時,達成高精度的手術成果。
柳宗廷說,AI輔助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主要分爲三個步驟,首先透過AI模擬與修正,建立專屬病人的術前規畫;其次,於術中結合機械手臂導航,協助醫師精準切割,最後將人工關節依最佳角度與位置植入,讓手術結果幾乎「零誤差」。
「時代在走,AI要有。」柳宗廷說,與傳統手術相比,AI輔助手術能有效降低組織損傷、縮小傷口、減少出血與術後疼痛,並縮短恢復期與降低併發症風險。醫師形容,這就像從紙本地圖進化到GPS導航,「精準度有天壤之別」。
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黃文傑表示,傳統外科手術醫師往往必須透過反覆臨牀經驗累積,老師怎麼教要學到百分百才能運用,但每位病人的骨骼角度與生理條件都不同,不可能用同一種方式處理。
黃文傑說,傳統膝關節手術傷口大、復原期長,病患常因疼痛影響生活品質,透過AI導入能有效彌補經驗傳承的限制,電腦模擬與角度校正,協助醫師在手術中更精準定位,且傷口明顯縮小,病人恢復更快、疼痛更輕。
63歲盧女士(左)多年前摔傷跌倒後無法正常生活,經朋友也介紹前往馬偕紀念醫院就診,在醫師建議下運用「電腦機器手臂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不僅傷口變小且恢復快速,術後隔天已經可以下牀。記者翁唯真/攝影
膝關節退化是臺灣中高齡族羣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之一,許多人會選擇置換人工關節,爲提升手術精準度與病人安全,馬偕醫院導入「電腦機器手臂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記者翁唯真/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