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週歲以上人口達3.1億,民政部部長髮文談養老、低保等問題

記者從民政部獲悉,民政部部長陸治原近日在《學習時報》發表署名文章,聚焦民生領域的幾方面問題,談了民政部門的重點工作。他在文章中披露,截至2024年底,我國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3.1億人,佔總人口的22.0%。

在文章中,陸治原談到養老服務提升、銀髮經濟發展、低保人員保障等方面的舉措。同時還指出,要發展婚姻服務業,建設“甜蜜”經濟。

推動社會救助對象向所有低收入人口乃至遇困居民拓展

保障重點羣體的基本生活,尤其是保障困難羣衆的基本生活,是民政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近日,中辦、國辦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中就有涉及困難羣衆的相關支持行動。

方案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實際向困難羣衆發放救助金或增發一次性生活補貼。向符合條件的失業人員及時足額發放失業保險金等。

陸治原在文章中也談到了困難羣衆保障和促消費相關工作。截至2024年底,我國有3986.7萬城鄉低保人員、479.7萬特困供養人員,以及一定數量的孤棄兒童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困難和重度殘疾人。

“各類困難羣體也是邊際消費傾向高的羣體,加強救助保障,有利於穩預期、促消費。”陸治原在文章中提到,要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推動社會救助對象向所有低收入人口乃至遇困居民拓展,健全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機制,構建“物質+服務”救助格局,科學合理確定保障標準,完善就業救助、產業幫扶等發展型政策舉措,增強社會救助“造血”功能。

他還提出,優化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推進救助管理服務區域一體化發展,爲流浪乞討、務工不着等各類臨時遇困人員排憂解難。

加強對慈善組織和活動的監管,規範互聯網慈善行爲

在發展公益慈善事業方面,陸治原在文章中介紹,新時代以來,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慈善法規制度不斷完善,登記認定慈善組織超過1.5萬家,年度慈善活動支出超過1500億元。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慈善法進行了修改。此次修法,積極迴應社會關切,對健全應急慈善制度、完善促進措施、規範慈善活動、加強監督管理等作出規定,爲慈善事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對於未來發展慈善事業的具體工作,陸治原提到,要積極宣傳貫徹新修改的慈善法,完善配套法規政策,加強慈善激勵褒揚,推進基層慈善創新,引導支持有意願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壯大慈善規模。

他還指出,要加強對慈善組織和慈善活動的監管,實施“陽光慈善”工程,規範互聯網慈善行爲,加大監管執法和問責力度,增強監管穿透力和有效性,堅決防範和清除各種牟利行爲對慈善事業的侵蝕,維護慈善公信力。

對於彩票,陸治原在文章中說,福利彩票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公益事業,要完善福利彩票發行銷售制度,強化風險防範,籌集更多公益金,更好實現“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的發行宗旨。

發展婚姻服務業,建設“甜蜜”經濟

文章提出,要統籌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壯大銀髮經濟。截至2024年底,我國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3.1億人,佔總人口的22.0%。

結合近期“提振消費”這一重點工作,陸治原談到要大力發展銀髮經濟。他表示,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發展,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個人財富積累等,老年人社會支付能力顯著增強。尤其隨着60至69歲低齡老年人口增加、健康老齡化意識覺醒,老年人消費意願正在加快釋放。要大力發展銀髮經濟,更好助力經濟發展大局。

對於養老服務,陸治原提出,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覆蓋縣鄉村三級的養老服務網絡,貫通協調以居家爲基礎、社區爲依託、機構爲專業支撐的三類養老服務形態,更好滿足老年人助餐、助潔、助醫等急難愁盼需求。

除了銀髮經濟,陸治原還提到要發展婚姻服務業,建設“甜蜜”經濟。他在文章中說,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婚姻服務與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有的創新“婚登服務+”模式,將婚姻服務與文旅、商圈等結合,打造多元化服務平臺,減輕羣衆婚嫁負擔;有的打造集結婚頒證儀式、婚慶產業、婚紗產業、婚宴產業、婚旅產業、婚俗文創等於一體的婚姻文化主題園,研發特色婚姻文創用品;有的將婚姻登記處遷入景區、特色小鎮,提供儀式化頒證服務,倡導簡約婚俗與新型消費模式;有的將婚俗改革與鄉村振興結合,帶動婚旅產業和農產品銷售。這些不斷涌現的新模式,彰顯了婚姻公共服務與產業協同發展的巨大潛力。

他認爲,當前重點是加快推進婚姻登記“全國通辦”,加強婚姻服務、相關產業和產品的引導與規範,制定現代婚俗禮儀指引,廣泛開展婚姻家庭輔導服務,助力“甜蜜”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新京報記者 吳爲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