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歲第一次犯法入獄 他搬家躲親友解釋:「不是殺人販毒」
▲高齡初犯者很多是因爲不熟法律,阿中60多歲的才第一次入獄,他的狀況就是如此。(圖/記者林挺弘攝)
記者唐鎮宇/專題報導
接受採訪那天,60多歲的阿中(化名)纔剛被關進監獄五個月。這位從事土地開發二、三十年的商人,因違反《銀行法》被判刑5年10個月,是他生平第一次入獄,屬於「高齡初犯」類型。
根據法務部矯正署統計資料顯示,臺灣65歲以上高齡收容人數從103年底的948人,增加到113年10月底的2546人,10年間成長近2.7倍;同期間高齡受刑人在監獄總人口中的比例也從1.6%攀升至4.8%,顯示高齡犯罪已成爲臺灣社會不容忽視的問題。
許多高齡初犯入獄,法律認知不足而誤觸法網是主因之一,阿中也是這樣,但更慘的是,他還先問過律師。當時阿中要在海外進行土地開發投資,需要募集一筆資金,他說,當時對外募集資金有一些契約規定,「我們有問過律師,律師說沒有問題。」但後來因阿中與合夥人向投資人提供與本金不相當的固定收益,被認爲認定違反《銀行法》遭判刑。
阿中的案子纏訟近八年才定讞。他回憶,漫長的訴訟過程對他和家人來說是一場心理煎熬,「每天都要提心吊膽的等待法院通知,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抓進去關」,家人也要和他一起承受壓力。
阿中說,後來慢慢有親朋好友知道他可能犯罪這件事,開始有人慢慢疏遠,人際關係和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家中有兩個正在大學就讀的孩子,阿中怕孩子誤解,和太太費盡心思解釋「爸爸不是做了什麼殺人販毒的壞事」。最後確定要入獄時,阿中決定先搬家,讓家人搬到沒有人認識的地方,他再進來服刑。
阿中的案例展現了「高齡初犯」的一個典型特徵:法律認知不足導致的無意犯罪。對他而言,這次入獄成爲一次深刻的人生反思。
阿中說,從判決確定到發監入獄前,他對自己從小到大的人生、人格、家庭發展等,一項一項重新檢討;也一直提醒孩子,「如果有些事情做得太靠近法律邊緣時,其實是非常危險的。」
同樣在臺中監獄服刑的68歲阿輝(化名),則是因爲詐欺被判刑。與阿中不同,阿輝已經是第二次因案入獄,第一次是在50歲時。
阿輝說,第一次入獄是他訂購了市值2000多萬元的液晶電視面板要交貨,結果要出貨給他的外國人卻消失,讓他因詐欺入獄;第二次則是公司遭中國罰款,但他拒交,合夥人因而要他歸還投資款,他認爲「要保護其他投資人權益」而拒絕,最終也被判刑。
律師廖芳萱說,有些高齡者的法律觀念確實要加強,但實務上發現有些高齡者自認爲社會歷練較多、德高望重,只願意聽自己相信的話,根本不覺得自己違法,更別提要他去上課。她建議,要培養高齡者守法觀念可從其信任的管道着手,例如醫院回診時宣導,或是透過同儕觀念逐步影響等纔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