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企業年報裡的“冰與火”:半導體狂飆、高薪扎堆、出海卷出“中國新牌面”

隨着A股上市公司年報的披露完畢,最近,吳曉波頻道《系統梳理了2024年A股和港股6000+家上市公司的年報數據。

從市值、營收、淨利潤、員工數量、人均薪酬、研發投入、海外收入七個維度對6000+家上市公司進來了梳理,整理出了中國經濟的行業趨勢和關鍵信號。

我們先看結論:

1、市值前500的企業平均市值爲1483億元,較2023年增長了241億元,馬太效應加劇;

2、半導體以19.3%的營收增速領跑二級行業;

3、超七成上市公司實現盈利,淨利潤規模前十名多爲金融巨頭;

4、各行業人均薪酬約20.27萬元,較2023年小幅上漲;

5、在一衆出海的上市企業裡,表現最亮眼的“選手”來自日常消費零售賽道,境外業務營收同比增長163.8%。

具體來看:

1. 市值分佈:頭部效應加劇

• 頭部集中:市值前500強企業平均市值達1483億元(較2023年增長241億),馬太效應明顯。

• 行業格局:

◦ 信息技術(21.2萬億)超越金融(20.8萬億)成爲市值最高的一級行業。

◦ 半導體(4.8萬億)躍居二級行業第三,超越石油石化(3.98萬億)。

◦ 新晉企業:64家新晉500強中,近40%來自制造業和硬科技賽道(如地平線機器人、泡泡瑪特)。

• 地域分佈:北京(109家)、廣東(67家)、上海(57家)佔據全國45%的500強席位。

2. 營收增長:新舊動能轉換

• 總營收:77萬億元,近三成由建築、石油石化、銀行等傳統行業貢獻。

• 增速分化:

◦ 高增長:半導體(+19.3%)、耐用消費品(+12%)、汽車(+10%)領跑。

◦ 衰退行業:鋼鐵(-8.3%)、建材(-8.1%)、房地產(-5.1%)負增長。

• 千億營收企業:129家,超70%來自傳統行業,但增速TOP50集中於醫療、新能源、信息科技等新興領域。

3. 盈利表現:消費復甦與行業分化

• 整體盈利:超七成上市公司盈利,2879家淨利潤同比增長。

• 消費復甦:

◦ 食品飲料淨利潤正增長,零售、家電(+12.3%)、體育娛樂(+11.1%)需求回升。

◦ 社會消費總額48.79萬億元(+3.5%)。

• 淨利潤前十:多爲金融巨頭(銀行、非銀金融)。

4. 海外業務:從“工具”到“生活方式”出海

• 總收入:3369家企業海外收入8.9萬億元,佔總營收近20%。

• 增速亮點:

◦ 日常消費零售(+163.8%)、消費者服務(+28.7%)、醫療設備(+15.8%)增長迅猛。

◦ 趨勢:從基建、製造出海轉向消費品、服務和生活方式輸出。

5. 員工數量:半導體與製造業擴招

• 總僱員:3546.21萬人(較2023年+60萬)。

• 增員行業:

◦ 半導體(+8.9%)、家庭用品(+3.4%)、硬件設備(+3.2%)擴招顯著。

◦ 比亞迪新增26.54萬人,成爲A股“員工最多企業”。

6. 薪酬水平:科技與金融高薪,行業差距拉大

• 平均年薪:20.27萬元(較2023年+3.16%),但高管與基層差距懸殊。

• 高薪行業:

◦ 半導體(36.21萬)、電信服務(30.14萬)、軟件服務(25.22萬)領先。

◦ 金融行業:非銀金融(48.75萬)、銀行(43.93萬)年薪最高,但增速不足2%。

• 增速最高:耐用消費品(+6.8%)。

7. 研發投入:半導體與科技主導

• 總投入:1.76萬億元,工業、信息技術、可選消費佔超50%。

• 研發強度:

◦ 半導體(15.09%)、軟件服務(11.30%)、國防軍工(9.14%)研發佔比最高。

◦ 傳統行業轉型:有色金屬、公用事業等研發增速顯著,但硬件設備投入效率較低。

總的來說,從趨勢上看,硬科技(半導體、AI)、消費復甦、出海轉型成核心增長動力;傳統行業(金融、基建)仍爲經濟壓艙石但增速放緩。

數據反映出企業爲了應對不確定性而採取的共性策略——技術投入、全球化佈局、消費場景創新是穿越週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