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買貴了怎麼辦?客服:親,紅包、補貼不保哦

中國商報(記者 蔣永霞)當前,“6·18”大促如火如荼,不少消費者卻因價保承諾而陷入爭議。在大促前,部分商家宣稱“價保‘6·18’”,但實際上消費者申請價保時,卻被告知百億補貼、政府補貼、秒殺、紅包等均被排除在外,導致消費者難以真正享受最低價,從而造成不良的購物體驗。

“6·18”價保套路多

“6·18”開啓後,不少消費者在忙着湊單享受低價的同時,還有一部分人忙着申請價保。在大促前,很多商家承諾“價保‘6·18’”,如果買貴了可以退差價。也正是有這個承諾,促銷前消費者纔會毫不猶豫地下單。

但是,一些消費者發現,部分商家承諾的“價保”其實有很多套路,最終根本沒有辦法享受“6·18”的低價。

近日,網友“奇思妙想小專家”在社交平臺分享了自己價保失敗的經歷。該網友表示,“6·18”活動開啓前想買個耳機,也不是很急,但是看到客服說可以保價,就買了。“6·18”活動期間,該網友發現耳機便宜了將近200元,隨即申請退差價,但是卻被客服告知國補產品不能參加保價。

網友“豆鯊包”稱自己也遇到了同樣的事情:在大促前購買了一款品牌洗地機,當時商品頁面寫着“保價‘6·18’”,但最後申請價保時才得知,很多優惠券和紅包都不在保價範圍內。該網友提供的店鋪保價規則上寫着:“本店對店鋪頁面宣傳的到手價進行價格保護”,後邊備註有幾種情況不參與價保,包括政府補貼產生的降價或者天貓平臺發放的紅包、積分、品類券、88VIP消費券、跨店滿減券、平臺優惠券、百億補貼等非店鋪活動發生的差價不在本次價保範圍內。

另外,購物前和購物後商家不同的回答也讓消費者踩坑。“在購物前,客戶說有價保,相當於‘6·18’同價,可以放心購買。而到了‘6·18’,真的申請價保時,就把各種規則和限制發過來了。”消費者黃女士對商家的這種做法很不滿。

價保機制仍有待完善

每年的“6·18”大促,電商平臺和商家給出很大優惠力度,各種券應接不暇,今年也不例外。

據悉,今年“6·18”,多家電商平臺以“官方立減+多重補貼”的方式直降到底,另外疊加國家“以舊換新”等政策紅利。記者注意到,平臺除了立減15%外,還給出滿200減20元的優惠券,同時還有平臺大額消費券、行業品類券(美妝券、服飾券)、直播間紅包等優惠。並且,多種優惠可以疊加使用。

除了電商平臺給出的各類補貼和消費券外,國家補貼也爲“6·18”增添助力。當前,國補覆蓋品類越來越多,除了家電、3C類外,很多日用品都可以享受國補。

由於促銷活動頻繁,爲了不打擊消費者日常購物的激情,電商平臺積極推出價保服務,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價保的期限也是越來越長,從7天到15天,甚至有的商品承諾30天價保。據悉,今年天貓“6·18”設置了最低價校驗防控先漲後降,價保時間則從消費者付款至7月5日。

然而,各大平臺的價保基本都設置了門檻和限制。比如,某平臺的一款溼巾,承諾7天價保,但價保規則提及,百億補貼、政府補貼等活動不參與價保。有消費者表示,短時間的促銷不參加價保還可以理解,但大促中普遍適用的滿減優惠券、紅包、品類券等都不參與就有些不能接受了。

對此,業內人士認爲,價保機制是平臺保護消費者權益的重要舉措,不能成爲套路。該機制應該更完善,如果有限制條件,應事先明確告知消費者,事後再說具體規則會讓消費者覺得受到欺騙,影響購物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