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備付金回升至2.49萬億元

最新一期支付機構備付金數據披露。6月18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公佈了最新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非金融機構存款(即“支付機構備付金”)爲24931.1億元,較2025年4月的24573.54億元,上升357.56億元。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此次高點之前,支付機構備付金集中交存餘額最高的時間點爲2025年1月,當月在春節假期等因素加持下,備付金一舉突破3萬億元大關,達到30909.63億元,刷新歷史新高。

此後的2月、3月,支付機構備付金再次回落至2.4萬億元下方,隨後4月、5月,支付機構備付金實現連續兩個月回升。整體來看,當前支付機構備付金規模多維持在2.5萬億元左右。

談及備付金最新數據,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告訴北京商報記者,5月支付機構備付金出現回升,一方面是由於小長假等因素推動,節日消費旺季帶動消費規模有力增長,反映出良好的經濟發展基本面;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支付機構持續推動支付便利優化工作、持續完善支付設施、提升支付體驗,推動數據走高。

除此之外,博通諮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認爲,5月備付金環比增長357.56億元,主要受“6·18”大促前置效應與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疊加影響,而這也說明備付金回升與M1(狹義貨幣供應量)增速形成共振。自2025年1月起,備付金納入M1統計口徑後,其增長折射出市場交易活躍度提升。

目前來看,非銀支付備付金呈現明顯的週期性波動特點。王蓬博進一步指出,1月受到春節前消費需求和理財需求增加的影響而升高,2月、3月回落至2.4萬億元以下,可能因春節後消費需求減弱,但總體上一直維持在高位,主要是因爲備付金集中存管以後,備付金規模更多和支付機構的資金沉澱能力直接掛鉤,但主要也在於移動支付整體場景滲透率依然保持高位,用戶依賴度和活躍度都保持穩定。事實上,隨着備付金監管趨嚴,支付機構的交易規模近年來已經逐漸迴歸到正常的增長軌道,一方面,隨着消費能力和商業發展,機構上交的備付金金額開始增加;另一方面,隨着支付整體以及備付金層面的監管趨嚴,支付機構的違規成本和備付金交存積極性均在不斷升高。

就在今年二季度,有支付機構因備付金管理制度未落實而遭到監管處罰。蘇筱芮認爲,這表明當前支付機構對備付金管理工作不容鬆懈,後續隨着多措並舉促消費的深入推進,疊加持續向好的經濟發展趨勢,預計備付金規模有望迎來新高。

展望後續,王蓬博也指出,短期看,消費大促將成爲關鍵變量;長期看,備付金規模將維持在2.5萬億元左右,一個原因在於移動支付滲透率接近天花板,但同時跨境支付、B2B支付等細分領域可能帶來增量。

“支付機構需要在做好支付備付金合規工作的同時,結合當下政策鼓勵的促消費方向,深耕垂直場景,爲商戶、用戶帶來更高質量的支付服務。”蘇筱芮說道。

北京商報記者 劉四紅